时间: 2025-04-26 03:4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7:06
西江月(七夕后一日县斋袓)
作者:郭应祥
巧节已成昨梦,今宵重倒芳尊。
主宾和气敌春温。雄辩高谈衮衮。
剩把烛花高照,频教舞袖轻翻。
笛声幽咽鼓声喧。却恨更筹苦短。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后的一个夜晚,作者回顾了节日的美好与温馨,感叹时间的短暂。昨夜的欢愉仿佛成了一场梦,如今重温美酒,欢聚一堂。宾主之间气氛融洽,言谈中充满春日的温暖。诗人用烛光照耀,伴随着舞袖轻翻的美妙场景,笛声轻柔,鼓声喧闹,然而却又遗憾于短暂的时光,让人倍感懊恼。
作者介绍:郭应祥,宋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涉及节日、风景等,语言清新,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七夕节后的次日,作者在县斋中宴请宾客,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节日欢愉的留恋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西江月(七夕后一日县斋袓)》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与人际间的温情。诗的开头以“巧节已成昨梦”引入,既点明时间的流逝,也为接下来的宴会奠定了基调,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情感。接着,诗人用“今宵重倒芳尊”展现了对美酒的期待,暗示了酒席的丰富与热闹。
在描写宴会的过程中,诗中提到“主宾和气敌春温”,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热烈的讨论和辩论更是增强了气氛的活跃。这种温暖的春意正是通过“雄辩高谈”这一句体现出来,诗人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人们在欢聚时的心情与状态。
“剩把烛花高照,频教舞袖轻翻”则描绘了宴会的细节,烛光照耀下,舞者轻盈的舞姿令人陶醉。诗人通过“笛声幽咽鼓声喧”进一步渲染了场面的热闹与欢快,然而,最后一句“却恨更筹苦短”则让整首诗转向感慨,表明了对美好时光稍纵即逝的无奈和惋惜。
整首诗在欢愉中透出一丝淡淡的伤感,表现了生活的两面:一方面是欢乐与热闹,另一方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伤,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七夕后的宴会场景,表现了对节日欢乐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短暂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欢聚时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惋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巧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诗中“主宾和气敌春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