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8:59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旷士三年别,荆山一顾中。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
脱帽头应白,求田意欲东。
口须论世事,目已失飞鸿。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三年后再次回望荆山的情感。在这段时间里,世事变幻无常,许多人都在苦苦挣扎。年长的人仍在努力工作,而诗人自己已经白发苍苍,心中渴望着向东方寻求土地。虽然口中谈论着世事,眼中却已失去了昔日的雄鹰(理想)。
“飞鸿”常用来象征自由与理想,古人常用飞鸟比喻志向。诗中提到“失飞鸿”暗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已失,反映出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沧桑感。
作者介绍:
陈师道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他生于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变迁,诗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三年后,正值社会动荡、人生无常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荆山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寄寇荆山》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诗,诗人通过描写与友人分别的感受,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开篇的“旷士三年别”引入了时间的流逝,三年的分别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而“荆山一顾中”则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荆山作为象征,代表着诗人的根和情感归宿。接下来的“百千人欲死”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许多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感到绝望,而“四六老能工”则体现了老一辈人的坚韧与执着。
“脱帽头应白”一句,诗人用白发象征衰老,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求田意欲东”表现了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尽管现实充满坎坷,诗人仍然希望能在东边找到新的希望与生机。最后,诗人以“口须论世事,目已失飞鸿”收尾,显示出对世事的无奈与理想的失落,这种情感让整首诗更显深邃。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经历的感慨,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荆山”象征什么?
诗人用“脱帽头应白”来表达什么?
“百千人欲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