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2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24:41
己未正月十八日书事 其八
已奋雷霆击,仍宽雨露施。
泣闻哀痛诏,喜望太平时。
印绶诸王领,旌旄大将为。
好承初化意,四野问疮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动乱时代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与感慨。开头提到雷霆的震怒,暗示着对敌人的惩罚,随后又表示施恩于百姓,象征着治国理政的宽厚。听闻悲痛的诏令,内心感到痛苦,但又对未来的和平充满期待。接着提到各地王公大臣的印绶和将领的旌旗,表示国家的军事力量正在恢复。最后表达了对国家初步恢复的欣喜,同时关心四面八方的创伤与困苦。
邵葆祺,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诗风常反映时代的动乱与民生的苦楚。他的作品多以关心时政、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兼具豪放与细腻。
这首诗作于己未年正月,正值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借诗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对现状的忧虑,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情感。诗人在开头通过“已奋雷霆击”来表现对敌人的强烈打击,而“仍宽雨露施”则转向对百姓的关怀,展示了治国理政的双重责任。后半部分则通过“泣闻哀痛诏”和“喜望太平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期待,透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过去苦难的追忆。
整首诗以对仗工整、语句流畅的形式深化了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对百姓疾苦的关切。特别是最后一句“好承初化意,四野问疮痍”,不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更是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对百姓苦难的关怀,体现出诗人对治国理政的思考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诗中提到的“雷霆”象征什么?
A. 恩泽
B. 力量
C. 战争
诗人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未来?
A. 动乱
B. 太平
C. 贫困
“泣闻哀痛诏”中“哀痛”指的是什么?
A. 喜悦
B. 战争带来的苦痛
C. 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