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宪十绝》

时间: 2025-05-04 22:43:51

诗句

遐陬赤子困侵牟,跳弄潢池今几秋。

从此声威憺强梗,自然戈戟变锄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2:43:51

原文展示:

遐陬赤子困侵牟,跳弄潢池今几秋。从此声威憺强梗,自然戈戟变锄耰。

白话文翻译:

边远地区的百姓饱受压迫,多年来一直在小池塘中嬉戏。从今以后,声威震慑强硬之辈,自然而然地,兵器将变成农具。

注释:

  • 遐陬:边远的地方。
  • 赤子:百姓。
  • 侵牟:压迫、剥削。
  • 潢池:小池塘。
  • 憺:震慑。
  • 强梗:强硬、顽固的人。
  • 戈戟:兵器。
  • 锄耰:农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此诗是黄公度送别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担任宪职时所作,表达了对边远地区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法治的期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边远地区百姓生活困苦,黄公度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法治和正义的向往,希望外兄能够以法治力量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边远地区百姓的苦难和法治的震慑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正义的渴望。首句“遐陬赤子困侵牟”描绘了边远地区百姓受压迫的悲惨景象,而“跳弄潢池今几秋”则暗示了百姓长期以来只能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中挣扎。后两句“从此声威憺强梗,自然戈戟变锄耰”则展现了诗人对法治力量的信心,相信通过法治的震慑,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兵器将变成农具,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遐陬赤子困侵牟”描绘了边远地区百姓的苦难,使用了“遐陬”和“赤子”两个词,强调了地点的偏远和对象的普遍性。
  • 第二句:“跳弄潢池今几秋”用“潢池”比喻百姓的生活空间狭小,而“今几秋”则表达了时间的漫长。
  • 第三句:“从此声威憺强梗”中的“声威”和“憺”表达了法治的震慑力量,而“强梗”则指顽固不化的人。
  • 第四句:“自然戈戟变锄耰”通过“戈戟”和“锄耰”的对比,象征着战争向和平的转变。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潢池”比喻百姓的生活空间狭小。
  • 对比:通过“戈戟”和“锄耰”的对比,象征战争与和平的转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法治与和平,诗人通过描绘边远地区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法治力量的信心,相信法治能够带来和平与和谐。

意象分析:

  • 遐陬:边远的地方,象征着偏远和孤立。
  • 赤子:百姓,象征着无辜和受苦。
  • 潢池:小池塘,象征着狭小和局限。
  • 戈戟:兵器,象征着战争和暴力。
  • 锄耰:农具,象征着和平和生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遐陬”指的是什么? A. 大城市 B. 边远的地方 C. 繁华的街道 D. 山区 答案:B

  2. “跳弄潢池今几秋”中的“潢池”比喻什么? A. 大海 B. 湖泊 C. 小池塘 D. 河流 答案:C

  3. 诗中的“戈戟变锄耰”象征什么? A. 战争的持续 B. 和平的到来 C. 农业的衰退 D. 工业的兴起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公度的《送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宪十绝》与杜甫的《兵车行》都反映了百姓的苦难,但黄公度的诗更侧重于法治和和平的期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黄公度诗歌的创作环境。

相关查询

又作此奉卫王 西阁二首 其一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拨闷(一作赠严二别驾) 上水遣怀 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情见乎词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 太平寺泉眼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刀字旁的字 自伙淘里 背投电视 失性 夜去明来 死心眼儿 力字旁的字 气字旁的字 江天一色 血竭髯枯 金字旁的字 物图 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壹倡三叹 韋字旁的字 还钱 包含沌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