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4:48
放鹰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
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
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
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
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
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
在十月的时节,鹰从笼中放出,草地枯黄,野鸡和兔子却肥美可口。
放鹰时可以随意指挥,投掷百次也不会失手。
鹰的翅膀像风一样迅猛,爪子锋利如锥。
本是为鸟所生的能力,如今却成了人类的工具。
谁能使它这样飞翔,其实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
要掌握它的性情,关键在于饥饿与饱满的调节。
不能让它长时间吃饱,也不能让它长时间饥饿。
饥饿则力量不足,饱满则不愿飞行。
让它在饥饿时发力捕猎,未饱时应当加以约束。
因此,鹰的爪翅之功,最终是人类坐享其成。
圣明之人驭使英雄,手段也正如是。
这些俗语不应被忽视,我是从猎师那里听来的。
此诗中提到的“圣明驭英雄”可以理解为管理和使用人才的智慧,与古代对领导者能力的认识相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
《放鹰》是在白居易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中创作的,表现了他对猎鹰驯养技巧的理解,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
《放鹰》通过对鹰的驯养与使用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利用。诗中,鹰不仅是捕猎的工具,更象征着力量和自由。白居易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鹰的特性与人为的驯养技巧结合起来,探讨了如何在适当的时机调节鹰的状态,以获得最佳的捕猎效果。
诗中提到的“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深刻揭示了自然规律和动物习性,强调了对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反映了白居易的哲学思考,既是对鹰的驯养技巧的总结,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赞美。通过对鹰的描绘,白居易表达了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向往。
同时,诗的最后两句提到“鄙语不可弃”,提醒世人不要忽视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这不仅是对狩猎技巧的传授,也是对生活中智慧的总结,体现了白居易对于传统知识和经验的重视。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经验来管理和利用自然的资源,强调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理解。
《放鹰》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