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7:27
截树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
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
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
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
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
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
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
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
这首诗描绘了在树木茂盛的环境中,诗人通过砍伐树木来欣赏远方的山景。起初树木遮挡了山的视野,让人感到遗憾,但当他用斧头砍下树枝,万叶纷纷落下,眼前的山峰则显露出来。此时,仿佛云雾散去,青天显露,心中也随之开朗。正如思念的人,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微风吹来,鸟儿也开始回归,诗人向东南眺望,心情开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而世间的事物却无法全部兼顾。虽然喜爱柔美的树枝,但比起青山的壮丽,还是更值得珍惜。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他的诗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民生疾苦和自然景观。白居易在仕途上曾任多种官职,晚年归隐,专注于诗歌创作。
创作背景:
《截树》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反映了他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与对人生态度的感悟,传达出一种简单而真实的情感。
白居易的《截树》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通过对树木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追求。开头部分,诗人种树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的繁茂与生命的生机,但随着树木的生长,远山的美景被遮挡,诗人感到惋惜。砍伐树木的举动不仅是对视野的开拓,也是对生命选择的思考。树叶纷落的瞬间,千峰显现,如同云雾散去,豁然开朗。
诗中“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的比喻,传达了重逢的喜悦和对亲友的思念,感情细腻而真挚。最后,诗人以“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总结了人生的哲理,强调了选择与放弃。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白居易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忽似决云雾”形象地描绘了视野的豁然开朗;“又如所念人”则通过比喻表达了情感的深度和对亲情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树木与山景的对比,探讨了人生的选择与放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强调了在追求美好时应有的心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万叶落头上”所描绘的意象主要是指什么?
A. 树叶纷落
B. 风吹过
C. 飞鸟归来
D. 远山显现
诗人用“岂不爱柔条”表达了什么?
A. 对柔美的喜爱
B. 对青山的赞美
C. 对选择的无奈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截树》和杜甫的《望岳》都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但白居易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强调自然景观的雄伟与壮丽。两首诗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唐代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