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元规寄杨子寓真岩韵》

时间: 2025-05-07 08:27:29

诗句

应到最高处,翘思上古人。

风来多柏子,云去净嚣尘。

浔暑不到处,天花自在春。

仙踪欲无著,流俗谩寻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7:29

原文展示

应到最高处,翘思上古人。
风来多柏子,云去净嚣尘。
浔暑不到处,天花自在春。
仙踪欲无著,流俗谩寻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向古代高人致敬。风吹来时,树木上的柏子随风而舞,云朵飘去时,周围的喧嚣和尘土都随之消散。炎热的夏天在这里无法到达,天上的花朵在春天里自由地绽放。仙人的踪迹似乎无处可寻,而世俗的人们却在无目的地寻找通往仙境的道路。

注释

  • 应到:应该到达。
  • 翘思:高昂的思绪。
  • 柏子:柏树的果实,象征着长寿和坚韧。
  • 浔暑:这里的“浔”意指“深”,与“暑”结合表示炎热的夏季。
  • 天花:指天空中的花朵,象征着自然和美好。
  • 仙踪:指神仙的踪迹,象征着理想和追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古人”可以理解为道家或佛教的先哲,他们追求的是超脱于世俗的精神境界。而“天花”则可以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相呼应,表达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古代高人理想的追求。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理想的追求,抒发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和元规寄杨子寓真岩韵》是一首颇具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和对古代高人的向往。首句“应到最高处,翘思上古人”,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向古代智者致敬。此句开宗明义,设定了全诗的基调。

接下来的“风来多柏子,云去净嚣尘”,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清新与宁静的感觉。柏子在风中摇曳,象征着生命的坚韧,而云朵的消散,则暗示着世俗的喧嚣被净化,心灵得以平静。诗人似乎在呼唤一种自然的力量,来洗净世间的纷扰。

“浔暑不到处,天花自在春”则构建了一幅美好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追求。在此,诗人通过对比,指出在理想中,炎热的夏季无法侵扰,天花盛开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生机。

最后两句“仙踪欲无著,流俗谩寻津”,则点明了诗人对世俗的失望。仙人的踪迹无从寻觅,而那些追求世俗名利的人们却在漫无目的地寻找。这一转折使整首诗不仅停留在对美好自然的向往,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们的追求与迷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具有很高的抒情性和思辨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应到最高处,翘思上古人:诗人希望达到最高的境界,怀念古代的智者。
  2. 风来多柏子,云去净嚣尘:风吹来时,柏树的果实随风而舞,云朵飘走时,周围的喧嚣和尘土消散。
  3. 浔暑不到处,天花自在春:在这里,炎热的夏天无法到达,天上的花朵在春天里自由盛开。
  4. 仙踪欲无著,流俗谩寻津:神仙的踪迹似乎无处可寻,世俗的人们却在无目的地寻找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心灵的宁静,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风来多柏子,云去净嚣尘”,形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如“天花自在春”,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世俗的反思。诗人通过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以及对古代高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柏子:象征长寿与生命的韧性。
  • 天花:代表自然与美好,寓意自由与生机。
  • 仙踪:象征理想与追求,暗示人生的迷失与寻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柏子”象征什么?

    • A. 短暂
    • B. 长寿
    • C. 忧伤
    • D. 冷漠
  2.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 A. 崇拜
    • B. 失望
    • C. 追求
    • D. 忽视
  3. 诗中的“天花”主要象征着什么?

    • A. 不幸
    • B. 自然与美好
    • C. 人生的苦难
    • D. 物质财富

答案

  1. B. 长寿
  2. B. 失望
  3. B. 自然与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张继先《和元规寄杨子寓真岩韵》与陶渊明《桃花源记》

两首作品均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张继先通过自然的描绘表现出对古人高尚情操的向往,而陶渊明则通过理想的桃花源描绘人们渴望逃离现实的美好愿景。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冬日题无可上人院 送友人下第归宁 送友人罢举归蜀 元日即事 王母祠前写望 晚次临泾 浴马 广德官舍二松 夏日题岫禅师房 送武瑴之邠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建之底的字 遐迩闻名 沈定 羣雅 释知遗形 衣字旁的字 青鲂 鱼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加上 牛字旁的字 国脉民命 老死牖下 顺我者吉,逆我者衰 非字旁的字 艮字旁的字 避君三舍 包含宦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