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2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23:09
食馔不须丰,古人贵量腹。
一饱尚何求,八珍非所欲。
犀箸厌未下,但折平生录。
造物赋人料,多少有数目。
更思途中殍,皆缘食不足。
庄叟重鹁食,此篇时一读。
这首诗表达了对饮食的看法,认为食物不必丰盛,古人强调的是量腹而食。一顿饱饭已经足够,八珍美食并不是所追求的。用犀角的筷子却总是没有下筷,只是在回忆过往的经历。造物主赋予人类的食量,都是有定数的。再想想在路途上死去的人,都是因为食物不足。庄子那篇关于鹁鸪食的文章,现在读起来特别有感触。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词创作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反映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此诗写于对饮食的思考之时,可能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诗人借古人的节俭精神来反思当下的奢华与浪费。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饮食的看法,强调了节俭与适度的重要性。诗的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指出,饮食不必丰盛,古人强调的是“量腹”,即根据自己的饥饿程度来决定食量。这种思想反映了对物质生活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节约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接下来,诗人用“一饱尚何求,八珍非所欲”来表达对奢华饮食的拒绝,强调了内心的满足远比外在的享受更为重要。而“犀箸厌未下,但折平生录”则透出诗人对珍贵食材的失望,暗示人们常常陷入对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最后,诗人提到“更思途中殍,皆缘食不足”,让人联想到因饥饿而死去的无辜者,令人深思。在诗的结尾,引用庄子的故事,进一步引发读者对食物和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提倡节俭和适度的生活态度,反映出对物质追求的反思,强调内心的满足和对生命的珍视。
诗中提到的“八珍”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犀箸”象征什么?
诗人提到的庄子重视什么样的食物?
这些参考书目和文章可帮助更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