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3:36
故邺
贺铸 〔宋代〕
魏武昔恢图,北平谭尚孽。
卜邺筑新都,非徒三狡穴。
将行迁鼎志,遽有分香诀。
落日繐帷空,莫终歌舞阕。
旋闻瀍洛上,载起苍龙阙。
四叶不归东,苔花驰道绝。
食槽识终验,挂饭期先决。
扰攘百年间,覆车寻此辙。
山川气象变,朝市繁华歇。
白露复青芜,茫茫换时节。
阴风吹葛屦,磷火走兵血。
木叶下西陵,寒虫助骚屑。
当时陪葬骨,马鬣犹环列。
队碣仆纵横,镌文久残缺。
帛砧与柱础,螭首随分裂。
指此一抔间,贤愚两何别。
悠悠凤漳水,寂寂雀台月。
千古配英魂,未随埃烬灭。
田皋访遗老,谓有兴亡说。
但听黍离篇,叱牛耕不辍。
魏武帝曾经重振雄图,北方平原上谭尚生下后代。
在邺城建立新都,不仅仅是为了三处狡穴。
将要迁移鼎盛的志向,急切间有了分香的诀别。
落日之下,帷幕空荡荡,难以终结歌舞的阕。
旋即听到瀍洛河上传来的消息,青龙的阙楼被载起。
四叶的舟船不再归东,苔花绽放的道路也已绝迹。
食槽的识别终究显现,挂饭的时间早已决定。
在这纷扰的百年间,寻找覆车的痕迹。
山川的气象变幻,繁华的朝市也已歇息。
白露时节复又青芜,茫茫大地换了时节。
阴风吹动着葛屦,磷火中流淌着战士的血。
木叶飘落在西陵,寒虫伴着骚屑。
当时陪葬的骨骼,马鬣依然环列。
队碣横七竖八,镌刻的文字久已残缺。
帛砧与柱础,螭首也随之分裂。
在这小小的一抔之地,贤愚之间何能分辨。
悠悠的凤漳水,寂寂的雀台月。
千古之英魂,未曾随埃烬而灭。
田皋拜访老者,听他说兴亡之事。
只听黍离的篇章,叱牛耕作不辍。
贺铸(约1052年-1126年),字方回,号横塘,浙江人,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具豪放之气,情感真挚。
《故邺》创作于宋代,时值国家动荡,贺铸通过对古都邺城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反映了对故土的依恋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贺铸的《故邺》是一首忧国忧民之作,诗中通过对古都邺城的追忆,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开篇引用魏武帝的恢弘气魄,随即转入对邺城新都的提及,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与兴亡的无常。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白露复青芜”、“阴风吹葛屦”等,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在时间的流转中,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历史的不可逆转与个人的渺小,正如“贤愚两何别”所言,历史长河中,个人的成败似乎难以辨认。诗的后半部分,提到“千古配英魂,未随埃烬灭”,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与敬仰,尽管岁月流逝,英雄的精神依然存在。
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如对仗、比喻等,构建出一种悲壮而又深沉的情感基调,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渺小,激起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警醒。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历史兴亡的深刻理解,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反思,最终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对历史的敬畏感。
《故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贺铸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魏武”的指代是: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诗中“贤愚两何别”的意思是:
A. 智者与愚者难以区分
B. 智者与愚者有明确区分
C. 智者总是愚者的敌人
D. 愚者总是智者的朋友
“千古配英魂”的意思是:
A. 英雄的精神永存
B. 英雄早已消逝
C. 英雄只在历史中出现
D. 英雄与普通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