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2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29:49
九日登浮屠
作者: 顾禧 〔宋代〕
浮屠百尺绝花尘,一望霜林暮色匀。
啸傲自然能远俗,步趋何必不随人。
参军帽落嘲谁解,残草作茵。
却羡东篱陶处士,菊花犹插碧纱巾。
在这座高达百尺的浮屠上,远离尘世的花香,一眼望去,霜林的暮色恰到好处。
我在这里高傲地啸叫,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走路的时候为什么非得跟随他人呢?
参军的帽子掉落,嘲笑又有谁能理解,残草成了我的坐垫。
我却羡慕东篱的陶渊明,菊花依旧插在碧纱巾上。
作者介绍:
顾禧,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诗人在浮屠上登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九日登浮屠》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的开头以“浮屠百尺绝花尘”开场,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超然的境界,诗人通过高耸的浮屠,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氛围。
接下来的“霜林暮色匀”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霜林的静谧与清冷,恰到好处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内心宁静。通过“啸傲自然能远俗”,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被世俗牵绊的豪情,也传达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步趋何必不随人”则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礼法的反叛,表明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坚定态度。接下来的“参军帽落嘲谁解,残草作茵”,显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嘲讽,残草作为坐垫,体现了他对物质的冷漠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却羡东篱陶处士,菊花犹插碧纱巾”则是诗人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与前文的对比,既有对世俗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高处的俯瞰,诗人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超然的精神境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浮屠百尺绝花尘”意指什么?
诗人对陶渊明的态度是?
“啸傲自然能远俗”中“啸傲”表现了诗人的什么心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