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如山堂二首》

时间: 2025-04-30 19:50:38

诗句

时时缓步到如山,公竹风过绕懦弦。

此是老人消日处,客来须饮去须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0:38

原文展示

如山堂二首
作者:姜特立 〔宋代〕

时时缓步到如山,
公竹风过绕懦弦。
此是老人消日处,
客来须饮去须眠。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我时常缓缓走到这个如山般的堂屋,公竹在微风中摇曳,声音环绕着懦弱的弦乐。这是老人消磨时光的地方,客人来访时需要饮酒,饮尽后再去安然入睡。

注释

  • 如山:形容堂屋的稳重和庄严,如同高山一般。
  • 公竹:指的是一种竹子,特指那种挺直而高大的竹子,象征着清雅和坚贞。
  • 懦弦:指的是细微而柔弱的弦乐,可能是古琴或其他弦乐器,传达出一种柔和的音乐。
  • 消日处:形容消磨时间的地方。
  • 须饮去须眠:表示来访的客人应当喝酒,喝完后再去休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若山,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的隐居生活,反映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恬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恬静而宁静的场景,诗人通过“如山堂”表现出一种稳重和持久的气质,似乎在暗示他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时间流逝的沉思。公竹在风中的摇曳声,细腻而又富有韵律感,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听觉体验,仿佛可以听到自然的声音与人心的共鸣。

诗中的“老人”形象,既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可能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珍贵。而“客来须饮去须眠”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这种温暖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时时缓步到如山:诗人常常慢慢走到这个如山的堂屋,体现了对这个环境的依恋和向往。
  2. 公竹风过绕懦弦:公竹在微风中摇曳,声音环绕着柔弱的弦乐,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3. 此是老人消日处:这正是老人们消磨时光的地方,暗示了生活的宁静与满足。
  4. 客来须饮去须眠:来访的客人需要饮酒,饮酒后再去休息,体现了生活的乐趣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如山”比喻堂屋的稳重,深化了意象的表达。
  • 拟人:竹子在风中摇曳,似乎有生命,为场景增添了动感。
  • 对仗:全诗的句式工整,平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抒发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体验生活的简单与美好,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如山:象征稳重和持久,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 公竹:象征清雅和坚贞,体现自然的气息。
  • 懦弦:代表柔和的艺术与文化氛围,反映人文修养。
  • 老人:象征智慧与生活的从容,传递出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如山”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堂屋的稳重
    • C. 诗人的心情
  2. “公竹”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清雅和坚贞
    • B. 生活的繁华
    • C. 时光的流逝
  3. 诗中提到的“须饮去须眠”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对友情的珍视
    • C. 对孤独的感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但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同样有自然的元素,更加突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

相关查询

菩萨蛮(十一之十一) 木兰花 第一花(同前) 迁家历阳江行夜泊黄泥潭怀寄冯善渊 赠僧彦 历阳十咏 其三 濡须坞 题定山寺法远上人壁 题天清寺安上人北轩 戏答张商老 载病东归山阴酬别京都交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极结尾的成语 包含铺的词语有哪些 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持刀动杖 里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如登春台 明恤 随车夏雨 足字旁的字 骨字旁的字 撨犷 图板 节徽 移结尾的成语 七死八活 职务繁杂 沮力 小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