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5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52:05
秋暑
作者:姜特立 〔宋代〕
吾性仍忍寒,不爱秋暑闷。
既抱相如渴,复喘平叔汗。
疥疾亦相乘,爬搔扰躯干。
平生懒挥箑,况复蚊蚋乱。
忽闻隐雷声,引颈若鹅鹳。
雨意竟萧条,依然坐深爨。
安得天公仁,霜令从此换。
我天性能忍受寒冷,却不喜欢秋天的暑气和闷热。
像是怀着渴望,却又喘息着流汗。
身上的疥疾也在加重,抓挠搅扰着身体。
我平生懒得挥动扇子,更何况现在还要面对蚊虫的骚扰。
忽然听见远处隐隐的雷声,仰头似乎像只白鹳。
雨意依然显得萧条,我仍旧坐在火炉旁。
怎么才能得到天公的怜悯,让霜从此替代这炎热呢?
姜特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情趣,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秋暑》写于晚秋时节,诗人因炎热的天气而感到不适,表达了对秋季高温的厌恶和对寒冷天气的向往,反映出当时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秋季炎热天气的厌烦。首句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性格和情感基调,接下来通过对身体不适的描写,将个人感受与环境变化紧密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诗中多次提到身体的困扰,如“疥疾”、“爬搔”,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痛苦。尤其是“蚊蚋乱”的描写,不仅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
雷声的出现打破了炎热的静谧,似乎预示着一场雨的降临,但“雨意竟萧条”的描述又让人感到失望,诗人对天气的无奈与渴望在此达到了高潮。最后一句“安得天公仁,霜令从此换”则表现了对凉爽天气的期待,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渴望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季高温的厌烦与身体不适的叹息,同时寄托了对凉爽天气的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对生命状态的思考。
选择题:诗人对秋季的感受是?
A. 喜欢
B. 厌恶
C. 无所谓
D. 期待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疾病是__。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凉爽天气的渴望。(对/错)
在杜甫的《春望》中,诗人经历战乱后的失落与对和平的渴望,与姜特立《秋暑》中对自然环境的厌恶和对凉爽的期待形成对比。两者都反映了个人情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但表现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