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3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2:40
咏贫士 其三
作者: 陶渊明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全诗翻译:
老者荣叟的歌声悠扬,心情愉悦地弹奏着琴。
我本来是个平凡的人,唱着清雅的歌曲,悠然自得。
重华(指重华神仙)离开我已经很久,贫士(我)在世间寻求安慰。
我的衣衫虽旧,却遮不住肘部,藜羹(藜蒿做的羹)常常难以斟满。
我岂能忘记穿上轻薄的裘衣,只要得到的不是我所倾心的。
赐给我的不过是一些表面的东西,难以洞察我的内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重华”常用于描述追求长生和不朽的意象,反映了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的作品常常涉及到隐逸生活和个人理想,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价值观。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隐士,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反对社会的浮华,向往田园生活,作品中常有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政治腐败和战乱,他选择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此诗写于他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他对贫困但自由的生活的珍视,以及对物质的淡薄态度。
《咏贫士 其三》是陶渊明对贫士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中不仅描绘了贫士的生活状态,还透视了陶渊明内心的宁静与自得。开头的“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表明了尽管生活贫困,但心中仍有乐趣和满足,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接着,诗人提到“清歌畅商音”,这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更是对内心和谐的追求。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可以看作是对理想生活的追忆,重华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贫士”则体现了现实的无奈。接下来,诗人直面现实的窘迫,“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悲观,反而通过对“轻裘”的提及,表达了对世俗富贵的漠视。
最后两句“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则是对外界的反思,尽管外界给予的东西无法真正理解他的内心,显示了陶渊明对自我价值和内心世界的重视。整首诗在简朴的言辞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展现了陶渊明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体现了他作为隐士的高洁品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弊襟不掩肘”与“藜羹常乏斟”形成对比,强调了生活的窘迫与简朴;“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的超然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贫士生活的理解与接受,展示了陶渊明宁静、超然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强调内心的富足与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清歌畅商音”指的是什么?
A. 乐器演奏
B. 内心的和谐
C. 生活的艰辛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弊襟不掩肘”暗示了__。
判断题:陶渊明在诗中表现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