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饮酒·十六》

时间: 2025-05-06 03:03:24

诗句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3:03:24

原文展示

饮酒·十六
作者:陶渊明 〔魏晋〕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白话文翻译

少年时我鲜少参与世俗事务,喜欢游玩和研究经典。
一路走到中年,却迷惘而无所成就。
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节操,饥寒交迫却无法改变。
我那破旧的草屋被悲风环绕,荒草没过了前庭。
我披着粗布衣服守着漫长的夜晚,鸡鸣也不再叫唤。
孟尝君不再在世,我的情感终究被隐没了。

注释

  • 少年罕人事:少年时很少接触世俗事务。
  • 游好:喜欢游玩、游历。
  • 六经:指儒家经典。
  • 不惑:指四十岁,意指成熟和明智。
  • 淹留:停留、滞留。
  • 固穷节:固守清贫节操。
  • 敝庐:破旧的草舍。
  • 交悲风:悲风萧瑟。
  • 孟公:指孟尝君,历史上著名的贤士与交友之道。
  • 翳吾情:遮蔽了我的感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以表达自然、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著称,风格质朴自然。

创作背景:陶渊明在官场失意后选择隐居生活,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此诗写于他隐居生涯中,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饮酒·十六》以清新的语言和沉郁的情感展现了一个隐士的内心世界。诗中,作者以少年与中年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变迁与哲思。开头以“少年罕人事”道出年轻时对世俗的漠然,接着逐渐转入对人生无成的感慨,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这句尤为触动人心,表达了他宁愿守住清贫的节操,也不愿妥协于物质生活的无奈。之后通过“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描绘出他居所的凄凉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仿佛连自然界也在同情他的遭遇。

最后两句“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晨鸡不鸣象征着失去希望与生机,暗示着他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质朴的语言,深刻表达了陶渊明内心的孤独与清高,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与对世俗的逃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罕人事:年轻时少有参与世俗事务,反映了对世俗的疏离感。
  2. 游好在六经:对经典的热爱与追求,体现了他志向的高远。
  3. 行行向不惑:行至中年,不再迷茫,然而却感到无所成就。
  4. 淹留遂无成:停留在迷茫中,最终没有任何成就。
  5. 竟抱固穷节:坚持自己的清白节操,虽饥寒交迫,却不愿妥协。
  6. 敝庐交悲风:破旧的草屋在悲风中显得格外凄凉。
  7. 荒草没前庭:荒草生长,前庭显得杂乱无序,象征生活的无序。
  8. 披褐守长夜:披着粗布衣服,守着漫长的夜晚,表现出孤独与清苦。
  9. 晨鸡不肯鸣:晨鸡不鸣,象征着希望的缺失。
  10. 孟公不在兹:历史上贤良之士的缺失,让人感到失落。
  11. 终以翳吾情:最终隐没了自己的情感,表明深深的绝望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少年与中年的对比,凸显人生的无常。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象征:荒草和悲风象征着生活的凄凉与困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以及对清白节操的坚守,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象征着纯真与理想。
  • 六经:代表学术与道德追求。
  • 敝庐:象征隐居生活的困窘。
  • 荒草:生命的荒废与无序。
  • 晨鸡:象征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陶渊明在少年时期对世俗事务的态度是: A. 热衷参与
    B. 漠不关心
    C. 追求权力
    D. 频繁交际

  2. “竟抱固穷节”中的“穷节”指的是什么?
    A. 贫穷的生活
    B. 坚持节操
    C. 追求荣华
    D. 迷失自我

  3. 诗中提到的“孟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孟尝君
    C. 孟氏
    D. 孟氏家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同样体现了陶渊明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美好与人类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系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多的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而王维则在自然景色中体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陶渊明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魏晋风度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相关查询

点绛唇 闺中即事 点绛唇·古屋衰杨 点绛唇 为孙叔庸寿 点绛唇 雨窗不寐,和冶湄大令 点绛唇 其三 点绛唇 其七 秋暮旅怀柬翼苍 点绛唇 涂山 点绛唇·断笋 点绛唇(梅) 点绛唇·山雨初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缀恩 殳字旁的字 无遇 市价不二 谋无遗策 糸字旁的字 包含琶的词语有哪些 胶胶扰扰 宝盖头的字 县伯 包含榛的词语有哪些 弓字旁的字 文字旁的字 瞢闇 包含弩的词语有哪些 超超玄箸 柔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帤秽 扳椽卧辙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