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1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12:57
饯用晦侄南安令 其二
作邑无他法,精神在拊摩。
吏肥民必瘦,酒少饭宜多。
宁拙催科考,须知于蔿歌。
莫将还债看,好事易蹉跎。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治理地方的看法,认为治理之道在于关心民生和和气生财。官员若过于丰厚,百姓必然会贫瘠;酒少了,饭应该多一些。宁可在征税方面显得笨拙,也要知道民众的情绪和歌声。不要只顾着追讨债务,好的事情很容易因此而耽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官民关系的重视,强调了官员应以民生为重,而不应只顾自身利益。诗中提到的“科考”与“蔿歌”形成对比,象征着官员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理解。
作者介绍: 赵汝腾,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常以民生和社会现实为题材,风格朴实而直白,关注百姓的疾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那个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官民关系紧张,诗人试图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官员的寄望,强调治理地方时应以民生为重。
这首诗简洁而有力,展现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深刻见解。开篇“作邑无他法,精神在拊摩”,指出治理之道在于关心民生,强调了官员的责任。在描述“吏肥民必瘦”时,诗人深刻揭示了不公的社会现象,官员的丰厚与百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酒少饭宜多”则强调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宁愿在征税上显得笨拙,也要倾听民众的心声,这表明诗人对民意的重视,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句“莫将还债看,好事易蹉跎”,更是提醒官员在处理事务时应当有长远的眼光,不应过于急功近利,这种深刻的社会哲理让整首诗更具深度。整体来看,诗歌在形式上简洁明快,内容上却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官员在治理地方时应以民生为重,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体现出对社会公正与民生福祉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吏肥民必瘦”意指什么?
a) 官民关系良好
b) 官员丰厚,百姓贫困
c) 官员与民众无关
诗中提到的“蔿歌”指的是什么?
a) 官员的歌曲
b) 民间的歌谣
c) 宫廷的乐曲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关注民生,但赵汝腾更偏重于官员的责任与民众的声音,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上有交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