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饯用晦侄南安令 其二》

时间: 2025-05-04 13:12:57

诗句

作邑无他法,精神在拊摩。

吏肥民必瘦,酒少饭宜多。

宁拙催科考,须知于蔿歌。

莫将还债看,好事易蹉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12:57

原文展示

饯用晦侄南安令 其二

作邑无他法,精神在拊摩。
吏肥民必瘦,酒少饭宜多。
宁拙催科考,须知于蔿歌。
莫将还债看,好事易蹉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治理地方的看法,认为治理之道在于关心民生和和气生财。官员若过于丰厚,百姓必然会贫瘠;酒少了,饭应该多一些。宁可在征税方面显得笨拙,也要知道民众的情绪和歌声。不要只顾着追讨债务,好的事情很容易因此而耽误。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地方、城市。
  • 拊摩:抚摸、安抚,此处引申为关心。
  • :官员。
  • 科考:科举考试。
  • 蔿歌:指民间的歌谣,反映百姓的生活和情感。
  • 蹉跎:指耽搁、浪费时间。

典故解析: 此诗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官民关系的重视,强调了官员应以民生为重,而不应只顾自身利益。诗中提到的“科考”与“蔿歌”形成对比,象征着官员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汝腾,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常以民生和社会现实为题材,风格朴实而直白,关注百姓的疾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那个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官民关系紧张,诗人试图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官员的寄望,强调治理地方时应以民生为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有力,展现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深刻见解。开篇“作邑无他法,精神在拊摩”,指出治理之道在于关心民生,强调了官员的责任。在描述“吏肥民必瘦”时,诗人深刻揭示了不公的社会现象,官员的丰厚与百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酒少饭宜多”则强调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宁愿在征税上显得笨拙,也要倾听民众的心声,这表明诗人对民意的重视,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句“莫将还债看,好事易蹉跎”,更是提醒官员在处理事务时应当有长远的眼光,不应过于急功近利,这种深刻的社会哲理让整首诗更具深度。整体来看,诗歌在形式上简洁明快,内容上却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作邑无他法:治理地方没有其他的方法。
  2. 精神在拊摩:关键在于关心和安抚百姓。
  3. 吏肥民必瘦:官员若过于丰厚,百姓必然会受苦。
  4. 酒少饭宜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食物应优先保障。
  5. 宁拙催科考:宁可在征税上表现得笨拙。
  6. 须知于蔿歌:要懂得民众的情感和声音。
  7. 莫将还债看:不要过于关注还债的问题。
  8. 好事易蹉跎:好的事情容易因此而耽误。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为工整。
  • 比喻:将民生比作“酒”和“饭”,形象化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官员在治理地方时应以民生为重,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体现出对社会公正与民生福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吏”:象征权力与腐败。
  • “民”:象征百姓,代表社会底层的声音。
  • “酒少饭多”:象征生活的保障与温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吏肥民必瘦”意指什么? a) 官民关系良好
    b) 官员丰厚,百姓贫困
    c) 官员与民众无关

  2. 诗中提到的“蔿歌”指的是什么? a) 官员的歌曲
    b) 民间的歌谣
    c) 宫廷的乐曲

答案

  1. b) 官员丰厚,百姓贫困
  2. b) 民间的歌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关注民生,但赵汝腾更偏重于官员的责任与民众的声音,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上有交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诗人研究》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赵汝腾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厌虫 梁山大雪 读渊明集 长举驿楼 兴元府园亭杂咏·四照亭 过禄氏山齐 慈济院双楠 登山亭 湖上众禽尽以俗呼为题 提葫芦 兴元府园亭杂咏·盘云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丢脸 貝字旁的字 豸字旁的字 公史 豆字旁的字 连昌宫 招惹是非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声音笑貌 包含燎的成语 东流西落 包含槁的词语有哪些 示字旁的字 走字旁的字 抽抽噎噎 相逢狭路 严严 包含佛的成语 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