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鹧鸪天 镇虏台宴诸将》

时间: 2025-04-26 21:43:49

诗句

戈戟丛中玳宴开。

正同诸将捉生回。

十年高卧希夷峡,此日还登镇虏台。

长剑舞,巨觥催。

帐前金鼓震风雷。

李陵碑外天骄遁,遥见旌旗报捷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3:49

原文展示:

戈戟丛中玳宴开。
正同诸将捉生回。
十年高卧希夷峡,此日还登镇虏台。
长剑舞,巨觥催。
帐前金鼓震风雷。
李陵碑外天骄遁,遥见旌旗报捷来。

白话文翻译:

在戈戟林立的地方,盛大的宴会开始了。
正与各位将领欢庆胜利。
我在希夷峡中高卧了十年,今天终于再次登上镇虏台。
长剑在空中舞动,巨大的酒杯也被频频举起。
帐前的金鼓声震天动地,如同雷鸣。
在李陵碑外,昔日的英雄已经逃遁,远远可以看到旌旗飘扬,传来捷报。

注释:

  • 戈戟:古代兵器,戈和戟的统称。
  • 玳宴:指盛大的宴会,玳是美玉的意思,形容宴席的奢华。
  • 捉生回:捉住敌人,返回胜利的意思。
  • 希夷峡:地名,指作者曾经隐居的地方。
  • 镇虏台: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于镇压敌人。
  • 长剑舞:形象地描述将士们的武器和斗志。
  • 巨觥:大酒杯,用于盛酒,象征庆祝。
  • 金鼓:金色的鼓,常用于军中庆功,象征威武。
  • 李陵碑:指李陵的纪念碑,李陵是汉朝的名将,因战败而被贬,成为历史典故。
  • 天骄:指天才之士,这里指逃跑的敌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邦奇,明代诗人,生于官宦世家,曾有过较为显赫的仕途生涯。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擅长描绘战争场面,表现士人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战争胜利后,诗人举办宴会庆祝,表达对胜利的喜悦及对过去隐居生活的反思。诗中涉及的李陵碑则反映了历史的悲壮,诗人通过对比彰显了当下的荣耀与过去的艰辛。

诗歌鉴赏:

《鹧鸪天 镇虏台宴诸将》是一首充满豪情与气势的诗作。诗人在戈戟林立的军营中,举办盛大的宴会,庆祝胜利。这种场景不仅展现了将士们的勇敢与团结,也反映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诗中提到的“十年高卧希夷峡”,表现了诗人对往日隐居生活的怀念,暗含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

长剑舞、巨觥催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宴会的热烈气氛,金鼓声和旌旗飘扬则象征着胜利的荣耀。通过李陵碑的典故,诗人不仅传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也使得整首诗在庆祝胜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历史感。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既有对胜利的欢庆,也有对历史悲剧的深思。

整体来看,诗作在豪情与沉思之间游走,展现了一个士人对历史的理解与对现实的感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戈戟丛中玳宴开:在戈戟林立的军营中,盛大的宴会开始了。表现了战争的激烈与胜利后的欢庆。
  2. 正同诸将捉生回:正与各位将领欢庆胜利,展现了团结一致的士气。
  3. 十年高卧希夷峡,此日还登镇虏台:回忆过去十年的隐居生活,今天重新回到战场,象征着重返荣耀。
  4. 长剑舞,巨觥催:武器在舞动,酒杯频频举起,渲染了热烈的庆祝气氛。
  5. 帐前金鼓震风雷:帐篷前的金鼓声如雷鸣般震撼,显示了军队的威武。
  6. 李陵碑外天骄遁,遥见旌旗报捷来:提到李陵的历史故事,表现出对胜利的喜悦和对历史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剑舞,巨觥催”,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帐前金鼓震风雷”,通过夸张的描绘增强了气氛的激烈感。
  • 典故:引用李陵碑的故事,增加了诗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庆祝胜利,同时反思历史,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士人的豪情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戈戟:象征战争与斗志。
  • 玳宴:象征庆祝与欢乐的气氛。
  • 长剑:象征力量与勇气。
  • 巨觥:象征欢庆与团结。
  • 金鼓:象征威武和士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戈戟丛中玳宴开”意指什么? A. 在安静的地方举办宴会
    B. 在战争中庆祝胜利
    C. 诗人过着隐居的生活
    答案:B

  2. “十年高卧希夷峡”中的“高卧”指的是什么? A. 隐居生活
    B. 战争中的休息
    C. 高山上的生活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李陵碑”是用来象征什么? A. 诗人的荣耀
    B. 历史的悲剧与教训
    C. 胜利的庆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的作品,表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将进酒》:王寿的诗作,描绘了酒宴与豪情。

诗词对比:

  • 韩邦奇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对比:韩邦奇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二者在表现主体情感时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韩邦奇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典故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制置丁少卿生日 送安同知赴阙五首 和张大著颠字韵二首 王常博寄示沌路七诗李肩吾用韵为予寿因次韵 二月十九日席上赋 其一 次韵李彭州乞鹤于虞万州 送秦秘监以显谟知潼川 送安同知赴阙五首 次韵黄侍郎海棠花下怯黄昏七绝 讲筵侍立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殳字旁的字 劫富济贫 建之底的字 辞格 风行一时 球音 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旷开头的成语 如花似玉 藩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无逸 衣字旁的字 门父 穴壁 辛字旁的字 幺字旁的字 家给民足 凤吟鸾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