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4:48
何必袁州去,尘尘小释迦。
一筇非外物,四海即吾家。
晓色霜还重,秋容菊正华。
此行良不恶,冬笋已排牙。
何必去袁州呢,那儿不过是尘世间的小释迦(佛)。
手中一根拐杖并不是外在的物品,四海之内都是我的家。
清晨的霜重重叠叠,秋天的菊花正盛开。
这次旅行并不算坏,冬笋已经露出了尖尖的牙。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及的“释迦”反映出诗人对佛教哲学的认同,尤其是对于超脱世俗的追求。同时,四海皆家,表现了道教徒的胸怀和对自然的亲近。
作者介绍: 王之道,字德昭,号公甫,南宋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之道在游历中,借助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诗中透露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看法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开篇问句“何必袁州去”,直接表明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漠视,他认为佛教的教义不应局限于某个地方,而应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接着的“一筇非外物,四海即吾家”,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选择:他不依赖物质的支撑,四海皆为家,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理念。
后两句“晓色霜还重,秋容菊正华”描绘出清晨的景象,秋菊盛开的美丽,为诗歌增添了自然的静谧与和谐。最后一句“此行良不恶,冬笋已排牙”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生命力,象征着希望和生机。整体来看,诗人在世俗与自然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平衡,展现了他独特的哲学思考与审美情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物质世界的超脱和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透露出一种宁静、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提到的“袁州”指的是?
A. 一个佛教圣地
B. 一个地名
C. 一个古代诗人
“四海即吾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喜欢旅行
B. 无拘无束
C. 对家乡的思念
诗中提到的“冬笋”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枯萎
B. 新的生机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与王之道的《送浮屠道郭云游》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然而,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宁静的自然之美,而王之道则通过对世俗的反思,传达出一种超脱和自在的生活态度。两者在风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