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5:4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49:55
君不见董召南,隐居行义孝且慈,天公亦恐无人知。
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
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
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
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你难道没看到董召南吗?他隐居在外,行义、孝顺而且仁慈,连天公都怕无人知晓他的德行。
所以让鸡和狗来哺育他的儿子,韩老又为他作诗。
自那以后已经三百年,他的名声与淮水东南的波涛齐名。
世上并不缺少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也时常发生。
在枫桥三瑞堂,大家都能亲眼见到,天意似乎恰在虞鳏之后。
唯有这首诗不同于古人,你更应该去寻找那无价的手迹。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北宋时期的代表性文化人物,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作品广泛流传,风格洒脱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在苏州姚氏三瑞堂时,受当地文化氛围启发,旨在抒发对隐士精神的敬仰及对当下隐居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董召南的隐逸生活来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借用鸡狗哺儿的故事,暗喻自然界的和谐与人间的义德之美。诗中透出一股浓厚的道德情怀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苏轼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诗的最后两句“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则显现出作者自信的文学立场,他不仅在追求古人的精神,也在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对比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文学价值,提示读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创新,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精神的崇敬,强调道德情操和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苏轼对自身文学追求的反思。
诗词测试:
董召南的隐居生活象征什么?
A. 追求名利
B. 道德与义孝
C. 自然的和谐
诗中提到的“鸡狗相哺儿”反映了什么思想?
A. 人与动物的关系
B. 自然界的和谐
C. 社会的冷漠
“此人世不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希望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