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1:02
游翠屏山志感
作者: 邵墩 〔清代〕
天匠铸山骨,如龙蜿蜒附。
群峰触类长,屈指难悉数。
四围作屏翰,一线斜通路。
蹑磴上烟丛,林莽曲回互。
圣泉沁心脾,岚翠黏衣屦。
名区得名人,岩石乃成趣。
溯昔有宋时,先世曾此住。
窝仍安乐名,疑有鬼神护。
渺矣人风遥,忽焉佛日度。
贝梵及钟鱼,历朝朝暮暮。
甘棠剪且伐,谁为美嘉树。
祠宇家无哗,谁为奉香炷。
生前磊落者,定无毫发忤。
释耶与老耶,初不碍儒素。
不同归幻尘,孰似此侨寓。
当共青山色,今古长如故。
这首诗描绘了翠屏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人文历史。诗人用“天匠铸山骨”来形容山的雄伟,山峰如同龙一样蜿蜒而附。四周的峰峦相互交错,数也数不清。山的四周如同屏风,而通向山的路则像一条斜线。诗人沿着山径走进烟雾缭绕的丛林,林中曲折的道路交错回环。山中的圣泉沁人心脾,轻雾与青翠的景色粘附在衣服和鞋子上。这里曾经是名人聚集的地方,岩石因而增添了趣味。追溯到宋朝,先辈们也曾居住在这里,山窝的安乐名号似乎受到鬼神的庇护。人世间的风尘渺远,忽然间佛光普照。古往今来,无论是贝壳的梵音还是钟声,都在朝夕之间交替。甘棠树被砍伐,谁又为这美丽的树木感到惋惜?祠堂前的家户静谧,祭香的香火又是谁在奉献?生前磊落的人,死后定然没有一丝怨气。释道与老子并不妨碍儒家的精神追求。不同于世俗的幻影,哪里有如同这里的宁静栖息?当我们与青山共存,古今依旧如故。
作者介绍: 邵墩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兴盛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历史的深思,风格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邵墩游览翠屏山之际,表达了他对这座山的景色和历史的感慨,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游翠屏山志感》不仅是对翠屏山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心灵的一次旅行。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山的壮丽与历史的厚重。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眼前的美景,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与哲理思考。特别是在描述“圣泉沁心脾,岚翠黏衣屦”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官体验,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洗礼与心灵的宁静。此外,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与文化背景,让整首诗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诗人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融合,表达了对生命的领悟和对永恒的追求。整首诗浑然天成,意境深远,是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翠屏山壮丽自然与人文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索与对自然的敬畏,呼应了人与自然、历史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天匠”指的是谁?
诗中“圣泉沁心脾”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甘棠”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邵墩的《游翠屏山志感》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邵墩更侧重于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人生苦难的思考。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反映心灵的感受。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了解《游翠屏山志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