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2:22
依韵和胡武平怀京下游好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南国易悲愁,西风起高树。
枯荷复送雨,度雁宁知数。
欲问北来音,系书复若故。
冥飞杳无迹,弋者徒有慕。
况在白苹洲,而怀石渠署。
石渠多故人,鵷鹄方骞翥。
锵鸣尚可希,綷翼何由附。
主人赖知己,未变畴昔顾。
乘桴岂仲尼,好勇非季路。
幸依南郡帐,不学邯郸步。
自守终日愚,都忘向时虑。
睠恋此江湖,亲年当喜惧。
既获庭闱近,又多山水趣。
迩来对明月,千里犹会晤。
长桥人绝声,举酒逢秋露。
迥闻孤舟笛,烟水在何处。
俯槛意无涯,跳波鱼夜乳。
颇得真隐情,奚须慕巢许。
思寄梅枝香,远隔兰溪渡。
缄之付好风,精爽亦随去。
在南方,容易感到忧伤,西风吹起高大的树木。
枯萎的荷叶又在送来细雨,飞过的雁群又能有多少呢?
想要问问北方的音讯,寄信又能寄到谁那里?
在苍茫的天空中飞翔,踪迹渺茫,渔者只是徒然仰慕。
况且在白苹洲,我仍怀念着石渠署。
石渠署里有许多旧友,白鹭翩翩起舞。
清脆的鸣声尚可期望,怎能让它停留在翅膀上?
主人能够理解我的知己,未曾改变往日的情谊。
乘船岂是仲尼那样的志向,勇敢的性格又与季路无缘。
幸好依靠南郡的帐篷,不学习邯郸的步伐。
我自守终日愚昧,完全忘却了当时的忧虑。
我眷恋这江湖,亲近的年华总是欢喜与忧虑。
既然获得庭院的靠近,又增添了山水的乐趣。
近来对着明月,千里之外也能相会。
长桥上人声寂绝,举杯共饮秋露。
远远地听见孤舟的笛声,烟水究竟在何方?
俯视栏杆意无止境,波涛拍打着夜晚的鱼。
我获得了真正的隐逸情怀,何须仰慕巢许呢?
思念寄托在梅枝的香气上,远隔兰溪的渡口。
将它封藏寄给和风,清爽也随之而去。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丰,号梅溪,宋代初期著名诗人,曾任官职,知名于诗歌、散文和书法。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兼具哲理思考。
这首诗是梅尧臣应胡武平之邀,怀念京下游的美好景致而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故乡自然风光的眷恋与对生活的感悟。
梅尧臣的《依韵和胡武平怀京下游好》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意象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南国的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便以“南国易悲愁”引入,揭示了南方特有的忧伤氛围,紧接着描绘了西风、枯荷和飞雁,形成一幅极具诗意的画面。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对故人、故乡的深切怀念,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是“幸依南郡帐,不学邯郸步”一句,展示了对自我坚持与自由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的情感在细腻的描写中逐渐升华,借助“明月”、“举酒逢秋露”这样的意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自然的美好。最后,思念、寄情的意象融入自然风光中,形成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景。通过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梅尧臣不仅传达了个人情感,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共鸣。
(以下略,具体可继续逐句解析)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人、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中“南国易悲愁”中的“南国”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D. 东方
“欲问北来音”中的“北来音”主要指什么?
A. 北方的新闻
B. 北方的风景
C. 北方的人
D. 北方的音乐
“乘桴岂仲尼”中的“仲尼”是谁?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