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2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9:36
林宗真杰士,甑堕识孟敏。
初无一语交,肺腑已窥尽。
人才处东京,郭许能汲引。
几时不生贤,弗遇即泯泯。
这首诗表达了对杰出人才的赞赏与思考。诗中的“林宗”可能指的是一位真正的杰士,像甑(蒸锅)一样,虽外表平凡,却能烹煮出真正的美味;而“孟敏”则是指识别人才能的人。诗人在初次见面时,虽然没有交谈,但内心深处已能洞察彼此的心意。接着,诗人指出当今人才聚集在东京,并提到郭、许(指郭子仪、许敬宗)等人可以引荐这样的才俊。最后,诗人感慨,如果没有贤能之人,才华也会随之消失。
张镃(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公懿,号云烟,生于北宋,后期活动于南宋。张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
《杂兴》在宋代的文人圈中,常常用来表达对人才能及环境的感慨。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对人才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杰出人物的渴望与追求。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对人才的渴求与对杰出人物的深刻观察。张镃借用“林宗真杰士”的形象,强调杰士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虽然字数不多,但蕴含的哲理十分丰富,尤其是对“肺腑已窥尽”的描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共鸣,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情感联系。
诗中提到的“人才处东京”,反映了当时东京(汴京)作为文化与政治中心的繁荣,诗人对能人志士的期待与焦虑交织在一起。而最后一句“几时不生贤”,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期待,表达了对贤才匮乏的忧虑,给人以深思。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传达了对人才的尊重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对贤才的期望。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才华的赞美,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反思,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才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担忧。
张镃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林宗”象征什么意思?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与李白《将进酒》中的豪情壮志形成对比,张镃的《杂兴》更强调对贤才的渴望与思考,表现出一种沉思的深度与对现实的反思。
以上内容构成了对张镃《杂兴》这首诗的全面分析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