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8:56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
瞿塘峡口冷烟低,
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
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
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
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
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蔟蔟,
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
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
多是通州司马诗。
在瞿塘峡口,清冷的烟雾弥漫,白帝城头的月亮向西沉落。当歌声唱到竹枝的哀怨处,寒猿与晴鸟齐声啼鸣。竹枝何必苦怨谁呢?夜晚静谧,山空寂静,依旧能听到那哀伤的歌声。蛮族的儿女与巴地的女子齐声歌唱,愁苦得让江楼的病人心碎。
在巴东的船舫上,向巴西驶去,波面上风起雨骤交织。水边的蓼花冷艳,红色如蔟,江边的湿叶碧绿,生机盎然。江边究竟是谁在唱竹枝曲呢?前声断绝、后声缓慢,令人心伤。原来那调子苦涩是因为歌词的悲哀,很多都是通州司马的诗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作品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社会现实,关心民生,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乡土情怀的眷恋和对人间离愁的感慨。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是白居易以竹枝词的形式,描绘了瞿塘峡口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情感。首先,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冷烟低”、“月向西”等,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清冷的氛围。这种氛围与后文中提到的“寒猿晴鸟一时啼”形成鲜明对比,既有自然的和谐,又有生命的孤寂。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引入人文情感,尤其是“竹枝苦怨怨何人”,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离愁的思考。随后,诗中提到“蛮儿巴女齐声唱”,展现出一种地方文化的生动,音乐与自然交融在一起,形成了诗的情感高潮。
后半部分则通过对船舫、波面、花叶的细腻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乡土的深情眷恋。诗的结尾“怪来调苦缘词苦”,则总结了整个诗的情感基调,突出了词调的苦涩与人生的无奈,使整首诗在美丽的景色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令人深思。
整首诗围绕离愁、乡土和自然三者的结合,表达了对人世间苦闷的深刻感悟与对自然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