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6:42
浣溪沙 题大士像
作者: 胡纫荪 〔清代〕
七宝庄严坐普陀。
慈悲一切感通多。
金容画里果真么。
莲萼足登开觉路,
杨枝手执洒恩波。
贪嗔痴奈世人何。
这首诗描绘了大士的庄严形象,坐在普陀山上,周围装饰着七宝,显得十分庄重。大士以其慈悲之心感动了众生,似乎在金色的画卷中真的存在。大士的莲花从脚下盛开,象征着觉悟的道路,而他手中持着的杨枝则洒下恩泽。然而,面对贪嗔痴的世人,究竟要如何应对呢?
胡纫荪,清代诗人,生于1716年,卒于1769年。其诗风清新婉约,常以佛教题材为主,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胡纫荪在诗词上有较高的造诣,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
《浣溪沙 题大士像》创作于清代社会佛教逐渐盛行的时期,许多人开始关注心灵的修炼和道德的提升。诗人在普陀山对大士的敬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以“七宝庄严坐普陀”开篇,直接点出大士的庄重形象,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诗中通过“慈悲一切感通多”展现了大士的悲悯之心,强调了其对众生的关怀。接着,诗人用“金容画里果真么”来表达对大士形象的赞美,似乎在质疑这种美丽是否真切存在,显示了诗人对信仰的思考。
“莲萼足登开觉路”象征着修行者通过觉悟走向解脱,而“杨枝手执洒恩波”则表达了大士向世人施予恩泽的愿望。最后一句“贪嗔痴奈世人何”,则是一种无奈的感慨,揭示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烦恼和困扰,呼唤人们反思自身的贪欲与执着。
整首诗融汇了佛教的思想与人文关怀,展现了作者对大士的崇敬及对世俗烦恼的深刻思考,具有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本诗探讨了佛教的慈悲与觉悟,通过对大士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对世俗烦恼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崇敬与无奈之间,展现了对信仰与现实的思考。
《浣溪沙 题大士像》的作者是?
“七宝庄严坐普陀”中的“七宝”主要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贪嗔痴”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