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过九疑》

时间: 2025-05-07 05:02:04

诗句

人与韶音渺莫闻,山如羽卫自森森。

不封不树知何处,漫说零陵古到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02:04

过九疑

原文展示:

人与韶音渺莫闻,山如羽卫自森森。不封不树知何处,漫说零陵古到今。


白话文翻译:

人们和韶乐的声音渺小得几乎听不见,山峦如同羽毛的护卫般郁郁葱葱。不知道哪里有山不被封闭或树木覆盖,随便谈论零陵的古今变迁。


注释:

  • 韶音:指古代乐曲,韶乐是周朝的乐舞,象征美好的音乐。
  • 森森:形容树林茂密的样子。
  • 不封不树:意为没有被围住或遮挡,表示开阔。
  • 零陵:地名,在今湖南省,古称零陵,历史悠久。

典故解析:

“韶音”出自《诗经》,象征着古代的美好音乐;“零陵”是古代的文化名城,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大同,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山川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过九疑》是在马大同游历九疑山时写下的,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沉思,反映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过九疑》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历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九疑山的壮丽景色与人历史的渺小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开头“人与韶音渺莫闻”直接将人和音乐置于一个微不足道的位置,暗示在大自然的雄伟面前,人类的声音显得多么微弱。接下来的“山如羽卫自森森”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九疑山的茂密与挺拔,给人一种雄伟而又神秘的感觉。

诗的后两句“没有封闭和树木的地方”进一步引发对空间的思考,似乎在探讨人是否能找到一个未被文明所侵扰的净土,最后“漫说零陵古到今”则是对历史的回顾,带有一种无奈和叹息。整体诗句结构简练,意象鲜明,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表现出诗人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与韶音渺莫闻”:人与自然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强调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山如羽卫自森森”:形象地描绘了山的高大与苍翠,似羽毛般轻盈而又坚固。
    • “不封不树知何处”:探讨人类寻找自然之处的艰难与开放性。
    • “漫说零陵古到今”:历史的漫长与变迁,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如羽卫”,将山比作羽毛,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九疑山的描写,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历史的无常,表达了对自然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韶音:象征美好,代表古代文化的精髓。
    • :自然的象征,代表着壮丽与肃穆。
    • 零陵:历史的沉淀,象征着文化的流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韶音”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古代音乐
    C. 一种舞蹈
    D. 自然声音

  2. “山如羽卫”这一句中的“羽卫”是指: A. 羽毛
    B. 卫兵
    C. 轻盈的状态
    D. 自然的保护

  3. “漫说零陵古到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赞美
    B. 对历史的无奈与叹息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展现了夜晚与自然的宁静。
  • 《山中杂诗》: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终南山》,两者均描写山水,但马大同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思,而王维则更强调心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令狐相公见示新栽蕙兰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经伏波神祠 和乐天题真娘墓 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 微之镇武昌中路见寄蓝桥怀旧之作凄然继和兼寄安平 杨柳枝 喜康将军见访 洛中酬福建陈判官见赠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二十二韵) 登司马错古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鼓颡 秃宝盖的字 才多识寡 氏字旁的字 下女 黄梁美梦 页字旁的字 不足为意 户字头的字 包含侧的成语 把式 殊翁 哺结尾的成语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儿字旁的字 活形活现 桑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