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6:12
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
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
边缘堤岸斜,诘屈檐楹亚。
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
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
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
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
号呼怜谷帛,奔走伐桑柘。
旧架已新焚,新茅又初架。
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
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
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
斯事才未终,斯人久云谢。
有客自洪来,洪民至今藉。
惜其心太亟,作役无容暇。
台观亦已多,工徒稍冤咤。
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
农收次邑居,先室后台榭。
启闭既及期,公私亦相借。
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
不使及僭差,粗得御寒夏。
火至殊陈郑,人安极嵩华。
谁能继此名,名流袭兰麝。
五袴有前闻,斯言我非诈。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6:12
茅舍
作者: 元稹
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
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
边缘堤岸斜,诘屈檐楹亚。
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
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
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
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
号呼怜谷帛,奔走伐桑柘。
旧架已新焚,新茅又初架。
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
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
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
斯事才未终,斯人久云谢。
有客自洪来,洪民至今藉。
惜其心太亟,作役无容暇。
台观亦已多,工徒稍冤咤。
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
农收次邑居,先室后台榭。
启闭既及期,公私亦相借。
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
不使及僭差,粗得御寒夏。
火至殊陈郑,人安极嵩华。
谁能继此名,名流袭兰麝。
五袴有前闻,斯言我非诈。
这首诗描绘了楚地的乡村生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住在茅草屋里,房子的构造简单,茅草盖顶,竹子做梁柱,房屋的缝隙显露无遗。屋外,堤岸斜坡,屋檐低垂,篱笆也无法遮挡肩膀,街道上车辆无法通行。南风在五月肆虐,却没有及时的雨水滋润。虫子吃掉了竹子,茅草也变得干枯,风一吹就会自燃。为了防止火灾,邻里之间互相警惕,白天黑夜都有人巡逻。遗留的火星连绵不断,灾难接连而至。人们痛苦呼喊,急忙砍伐桑树和柘树。旧的茅草屋已被焚毁,新的茅草又刚搭起。前几天洪州的牧官对此非常惊叹。牧民刚刚安顿下来,城镇却纷纷变得如同幻影。高大的官邸相对而立,飞檐翘角遥相呼应。旗亭的泥墙粉刷得鲜艳,佛庙的瓦片青翠如鸳。这样的事情尚未结束,而那位官员早已辞去职务。有客人从洪州而来,洪民至今仍在借住。可惜他们心急如焚,忙于劳作没有空闲。台观已建得不少,工人们也因工作过多而感到委屈。我希望能去他乡长住,三季都务农耕作。收成后在城镇居住,先筹备房子庭院。启闭房门皆在规定之内,公私也能互相借用。材料的使用不应强求,劳役也有固定的价格。不让人滥用权力,粗略安排以防寒冷和酷暑。火灾到来时,陈郑的百姓安然无恙。谁能继承这份名声,名流世代相传。五袴的事我早有耳闻,所言并非虚假。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他在政治上曾任职,诗风清新自然,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写田园生活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时期,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诗中通过描写茅草屋的形象,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反思,反映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茅舍》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作,元稹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呈现了楚地乡村的景象。诗中描写的茅草屋,虽简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显示了乡村的朴素与真实。诗的开头以“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引入,直入主题,表现出楚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南风盛行、时雨不降,暗示了自然环境对农民生存的重大影响。尤其是“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感慨,也隐喻了农民的辛苦与无奈。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逐渐引入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表达了对官方管理的无奈与批判。通过“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的描写,展现了火灾频繁的社会问题,以及人民为防火灾而不得不付出的辛劳。诗末部分提到的“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与条件。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通过对乡村生活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出对农民疾苦的关心,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同时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南风五月盛”意指什么?
填空题: 诗人希望能够在他乡长住,主要是因为____。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巡警劳昼夜”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