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0:22
有书常懒读,有酒常懒醉。
惟有默坐佳,又以睡为祟。
不如舍之起,扶杖来东园。
摘此幽涧果,哺我高枝猿。
食果饮清泉,猿计亦何阙。
但恐夜霜时,肠断巴山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诗人常常懒得读书,也懒得喝酒,唯有静静地坐着,却又被睡意所侵扰。还不如放下这些,拄着拐杖去东园,摘下幽静山涧的果实,喂养高枝上的猿猴。吃着果子,喝着清泉,猿猴的生活又有什么缺憾呢?只怕在夜晚霜降时,看到巴山的月亮,心中会感到无限的伤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爱国情怀,也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写。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作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国事却常使人感到无奈。陆游在此时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忧虑与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对世事的逃避与内心的挣扎。
《哺猿》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矛盾的作品。诗中开头两句以懒惰的状态引入,表现了诗人在书籍与美酒的诱惑面前的无动于衷,反映出他对世俗生活的疲惫与厌倦。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自然,诗人选择放下繁杂事务,拄杖前往东园,体现出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摘果喂猿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好,也隐含着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后半部分的“但恐夜霜时,肠断巴山月”则是一种忧伤的转折,暗示了即便在宁静的自然中,诗人内心依然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巴山月的意象承载了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惆怅,形成了诗的情感高潮。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充满了哲思与感伤。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懒惰与自然生活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比如“肠断”一词,将诗人的感情拟人化,传达出深切的忧虑与无奈。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伤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哺猿》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巴山月”代表什么?
诗中的“扶杖来东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陆游与王维在描写自然方面有相似之处,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人内心的平和,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淡泊宁静的心境,而陆游则在自然中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社会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