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史二十一首 其四》

时间: 2025-05-02 05:37:42

诗句

周昌勇廷诤,子房善奇谋。

王陵抗高议,平勃终安刘。

经权两不废,道立知亦周。

煌煌东都士,节义明清秋。

孰知谗佞巧,举足触戈矛。

顾此悲世运,泫然涕交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7:42

原文展示:

咏史二十一首 其四
周昌勇廷诤,子房善奇谋。
王陵抗高议,平勃终安刘。
经权两不废,道立知亦周。
煌煌东都士,节义明清秋。
孰知谗佞巧,举足触戈矛。
顾此悲世运,泫然涕交流。

白话文翻译:

周昌在朝廷上勇于争辩,张良擅长奇妙的谋略。
王陵敢于直言高议,平勃最终安定了刘家。
权力和义理两者都不应被忽视,治国之道要由周公来建立。
东都的士人光辉灿烂,他们的节操在清秋中更加明亮。
谁知谗言和佞人巧妙地挑拨,举手投足间都可能引发战争。
面对这样的世事,我感到悲伤,不禁泪流满面。

注释:

  • 周昌:古代著名的忠臣,因勇于直言而被称道。
  • 子房:指张良,汉初的谋士,以智谋著称。
  • 王陵:历史上汉初的名将,敢于提出高见。
  • 平勃:指平原君赵胜和勃海君刘武,最终帮助刘家建立汉朝。
  • 经权:指权力和原则,强调二者的重要性。
  • 煌煌:形容光辉灿烂,象征士人的风采。
  • 谗佞:指谗言和谄媚之人。
  • 戈矛:古代武器,象征战争和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天柱,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著称,参与了明朝的建立。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末明初,历史动荡,社会变革,诗人通过咏史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及对时局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忠臣良将的推崇及对谗佞之人的警惕。开篇通过周昌与张良的对比,强调忠诚与智慧的价值;接着提到王陵的直言和对刘家的支持,反映出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复杂性。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当今时局的忧虑,表达了对谗言与权谋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通过历史的镜子映射现实,具有很强的警示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强调了周昌的勇敢和张良的智谋,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特质。
    • 第三句:王陵敢于抗辩,平勃最终稳定了刘家,体现了忠臣的责任与担当。
    • 第四句:强调士人的节操,在动荡的时代中显得尤为重要。
    • 第五、六句:警惕谗言的危害,感叹世事的无常,表达了诗人的忧虑与伤感。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周昌勇廷诤,子房善奇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集中在忠诚、智慧与权谋的对比上,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当今政治的忧虑,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忠诚与智慧:代表了理想中的政治人物。
  • 谗言与权谋:象征着现实中的阴险与复杂。
  • 士人节操:反映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以智谋著称?

    • A. 周昌
    • B. 张良
    • C. 王陵
    • D. 平勃
  2. 诗中提到的“谗佞”主要指的是?

    • A. 忠臣
    • B. 直言者
    • C. 谗言和谄媚之人
    • D. 英雄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杜甫《春望》中的忧国忧民相对比,刘基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与现实的警示,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文学研究》
  • 《刘基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散怀二首 其二 畜一鸡报晓声清圆而鸣每晚戏书绝句 晚晴 晚归舟中作 闲思 忆梅 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亦古义也 夜行至白鹿泉上 冬日斋中即事 月夕幽居有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風字旁的字 伤财劳众 观者如垛 磨乾轧坤 夷白 甘字旁的字 斜玉旁 齲字旁的字 犹鱼得水 烟开头的成语 忘身忘家 使臂使指 上蹿下跳 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影响之谈 氏字旁的字 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