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亦古义也》

时间: 2025-08-03 23:12:41

诗句

辟尘当以犀,濯缨当以水;龟堂一炷香,世念去如洗。

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稊米,哀哉不自悟,役役以至死!

孰能从我游,趺坐燔柏子;夜半清磬声,悠然从定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3 23:12:41

原文展示:

辟尘当以犀,濯缨当以水。
龟堂一炷香,世念去如洗。
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稊米。
哀哉不自悟,役役以至死!
孰能从我游,趺坐燔柏子。
夜半清磬声,悠然从定起。

白话文翻译:

清理尘世的烦恼应像犀牛一样坚定,浸洗衣缨则要用水流。
在龟堂中点一炷香,世间的思念如同被洗净一样。
人生在天地之间,犹如太仓里的稻米那样微不足道。
真是可悲啊,自己却毫无觉悟,辛辛苦苦直到死去!
谁能与我一起游玩,坐在燃烧柏木的地方。
午夜时分,清脆的磬声响起,我悠然从沉静中苏醒。

注释:

  • 辟尘:清除尘世烦恼。
  • :犀牛,象征坚韧。
  • 濯缨:洗涤衣缨,象征清洁心灵。
  • 龟堂:古代文人雅士的居所,象征清静。
  • 一炷香:点燃的香,代表追求内心的宁静。
  • 太仓:指贮粮的仓库,象征微小与渺小。
  • 役役:辛劳,形容日常的辛苦。
  • 趺坐:盘坐,指静坐冥思。
  • 燔柏:燃烧的柏木,常用作祭祀。
  • 清磬声:清脆的磬音,象征心灵的觉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兴衰,作品多以抒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与反思著称,风格豪放激昂,语言简练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在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劳碌无意义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出陆游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对人生的反省。开头便以“辟尘当以犀,濯缨当以水”引入,强调清理心灵与外在的烦恼,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接着,诗人以“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稊米”比喻人生的渺小,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令人深思。诗中“哀哉不自悟,役役以至死”的句子更是直接揭示了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常常迷失自我,直到生命尽头仍未能觉悟的悲剧。

而后,诗人引入“孰能从我游”的提问,寄托了他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最后,“夜半清磬声,悠然从定起”则揭示了在宁静中获得内心的觉醒和启迪。整首诗以清雅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相结合,展示了陆游作为一位诗人的高超技艺和深邃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辟尘当以犀:清除世俗烦恼要像犀牛般坚定。
  2. 濯缨当以水:洗涤衣缨应当用清水,象征内心的洗涤。
  3. 龟堂一炷香:在理想的环境中点香,追求内心的宁静。
  4. 世念去如洗:世间的忧虑如同被洗净,寓意心灵的解脱。
  5. 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稊米:人生在天地间,就像仓库里的稻米,微不足道。
  6. 哀哉不自悟:可悲的是自己却毫无觉悟,辛苦到老。
  7. 孰能从我游:谁能与我一起游玩,表现渴望同道之情。
  8. 趺坐燔柏子夜半清磬声:夜半时分,坐于燃烧的柏木旁,听清磬声。
  9. 悠然从定起:在宁静中觉醒,反映出心灵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太仓一稊米”,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生的渺小。
  • 对仗:如“辟尘当以犀,濯缨当以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香、磬声等意象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觉醒。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对世俗繁忙的批判,强调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与对理想生活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犀牛:象征坚定与清净。
  • :象征生命与洗涤。
  • :象征对宁静的追求。
  • :象征人生的渺小与无常。
  • 柏木:象征坚韧与祭祀。
  • 磬声:象征内心的觉醒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辟尘当以犀”中的“犀”象征什么?

    • A. 软弱
    • B. 坚定
    • C. 清净
    • D. 浮躁
  2. 诗中“太仓一稊米”比喻什么?

    • A. 人生的奢华
    • B. 人生的渺小
    • C. 人生的富饶
    • D. 人生的快乐
  3. “夜半清磬声”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忧愁
    • B. 觉醒
    • C. 失落
    • D. 迷惘

答案:

  1. B. 坚定
  2. B. 人生的渺小
  3. B. 觉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陆游与苏轼的诗作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陆游更侧重于对世俗的放下与内心的追求,而苏轼则常带有对人生无常的洒脱与豁达。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前者更显沉重,后者则更加轻盈。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次韵答章传道见赠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其一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四首 送郑户曹 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 赠蔡茂先 铁拄杖,并叙 次韵陈时发太博双竹 花影 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水乳之契 梅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擿埴索途 不识马肝 酒后茶余 业字旁的字 隶字旁的字 聚讼纷然 包含掌的词语有哪些 谨盗 鬯字旁的字 逼射 皿字底的字 擘窠书 鼎字旁的字 包含誊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