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4:49
洚水初平时,草木充九州。
禽兽孳育繁,与人为敌雠。
于时圣人作,日夜为民忧。
思有以胜之,食肉而服裘。
然后人奠居,禾黍岁有秋。
岂知千载后,戕杀无时休。
一食刀几赤,百味供膳羞。
豪侈方相誇,哀哉非始谋。
初平的洚水,草木茂盛覆盖九州。
禽兽繁衍生息,与人类对立作敌。
在那个时候,圣人出现,日夜为民担忧。
想要有办法胜过这些,吃肉穿皮毛。
等到人们安居乐业,粮食丰收年年有秋。
岂料千年之后,杀戮却没有停止的时刻。
每一餐饭都伴随着刀剑的鲜血,百味佳肴让人羞愧。
奢侈的风气开始炫耀,哀哉,这可不是始终如一的谋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鹿门居士,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一生致力于国家大义,作品广泛,尤以诗歌闻名,风格豪放、抒情,善于描写山水和历史感。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之时,陆游以诗抒发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不满,表现出对民众疾苦的关心与对豪奢风气的批判。
《杂感五首以不爱入州府为韵 其四》是一首充满社会批判意识的诗作。陆游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类社会的描绘,展现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描绘的洚水平静,草木繁盛,似乎是一个和谐美好的自然图景,但接着就引入了禽兽与人类的敌对关系,暗喻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
诗人提到“圣人作,日夜为民忧”,这是对统治者的期待,希望他们能真正关心民生。然而,随后提到的“食肉而服裘”则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时的自私与冷漠。在美好生活的表象下,诗人忧虑着未来的“戕杀无时休”,这是对人类历史上战争和杀戮的深刻反思。
最后两句“豪侈方相誇,哀哉非始谋”表明,奢华的风气并非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结果,表达了诗人对人类贪婪本性的无奈与悲哀。整首诗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流露出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
洚水初平时,草木充九州。
诗人描绘了一个初春的景象,水面平静,草木繁茂,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繁荣。
禽兽孳育繁,与人为敌雠。
禽兽的繁衍生息与人类的对立关系,暗示社会的冲突与矛盾。
于时圣人作,日夜为民忧。
理想中的圣人应为民众操心,但现实是否能如愿以偿?
思有以胜之,食肉而服裘。
诗人反思人类在追求物质享受过程中的冷漠和自私。
然后人奠居,禾黍岁有秋。
希望人类能安定下来,享受丰收的果实,然而这种美好是否可能?
岂知千载后,戕杀无时休。
对未来的无奈,历史的轮回似乎让人无法逃避。
一食刀几赤,百味供膳羞。
反映了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时,难以摆脱暴力与杀戮的阴影。
豪侈方相誇,哀哉非始谋。
诗人对奢华风气的批判,揭示出深层的社会问题。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批判豪奢风气,反思人类历史中的杀戮与冲突,强调了对民生的关心与对未来的焦虑。
《杂感五首以不爱入州府为韵 其四》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陆游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圣人”主要指的是?
A. 统治者
B. 诗人自己
C. 自然界的力量
D. 古代的贤者
诗中“禾黍岁有秋”反映了什么样的愿望?
A. 对和平的追求
B. 对丰收的期待
C. 对奢华的向往
D. 对战争的渴望
答案:
以上内容为《杂感五首以不爱入州府为韵 其四》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帮助您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