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2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22:37
杂感
作者: 刘基 〔元代〕
畸穷伤往事,晚莫悔前非。
流光不相待,逝川那可追。
佳期隔河溪,日夕千里思。
鸿雁西北来,安能从之飞。
伫立望明月,天霜夜沾衣。
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作者感到穷困而伤感往事,晚年时不该后悔曾经的错误。时间不会停留,流逝的河水又怎能追寻?美好的约定被河流阻隔,日日夜夜思念着远方的人。大雁从西北方向飞来,自己又怎能随它而去?我独自伫立望着明月,天上的霜气使我的衣服湿透。
作者介绍: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景萱,元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投身于政治与文化的建设中,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的关心和个人的感慨。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刘基晚年时期,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个人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杂感》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清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开头两句“畸穷伤往事,晚莫悔前非”,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感慨和对往昔选择的反思。接下来的“流光不相待,逝川那可追”,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给人以深深的无奈感。
“佳期隔河溪,日夕千里思”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因距离而产生的思念之情,河溪成为了情感的阻隔,令人倍感惆怅。鸿雁的意象则深化了这种思念,象征着离别和追求的无奈。“伫立望明月,天霜夜沾衣”结束了诗的情感,将孤独和忧伤凝聚在一轮明月之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在孤独的月光下达到高潮,既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也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个人情感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基调深沉,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流光不相待”中的“流光”指的是什么?
A. 物体的光线
B. 时间的流逝
C. 星星的光芒
D. 风的流动
诗中提到的“佳期”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约定
B. 节日
C. 生日
D. 旅行
“伫立望明月”中的“伫立”是什么意思?
A. 跳跃
B. 站立
C. 行走
D. 坐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刘基的《杂感》更加表现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李白则在月下表现出对酒的畅快与人生态度的洒脱。两者在意象上都使用了“明月”,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却大相径庭。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