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5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52:20
儳妇厌贫夫,常怀相弃心。
慨慕东家子,年少多黄金。
轻身改西托,布被烂锦衾。
宁忆秋风起,霜露凄繁林。
叶落枝亦尽,愁闻蜻蛚吟。
一个懒惰的妇人厌倦了贫穷的丈夫,常常心怀离弃之念。她羡慕东家的少爷,年少时就拥有大量的金钱。她轻身去往西方投靠,铺上了破旧的被子和烂锦的床单。她宁愿回忆起秋风起时的景象,霜露洒落在凄凉的树林里。树叶落尽,枝条也随之枯萎,听到蜻蜓在吟唱,心中充满了忧愁。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东家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与对贫穷的厌弃,表明了对社会阶层的思考。
刘基(1311年-1375年),字宗道,号千亩,浙江绍兴人,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丰富的人生感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本诗写于元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贫困。诗中反映了一位妇女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普通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渴望。
《杂诗四十首 其三》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一个懒惰的妇女对现实的不满,展现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对贫穷的厌恶。诗中的“东家子”象征着富贵与希望,而“轻身改西托”则表现出妇女为寻求更好生活而不惜改变自身处境的决心。
整首诗的意象清新,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特别是最后两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妇女心中愁苦的情感。透过这些意象,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还能体会到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
全诗通过描绘一位妇女对贫穷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变迁中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诗中“东家子”指的是:
A. 贫穷的人
B. 富有的少年
C. 老年人
D. 无名小卒
“宁忆秋风起”的意思是:
A. 渴望秋天的到来
B. 希望忘记过去
C. 宁愿回忆起美好的时光
D. 感到秋天的寒冷
诗中表现出对生活的情感是:
A. 快乐
B. 忧愁
C. 愤怒
D. 平静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刘基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个人的思乡情感。刘基的诗歌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人性的挣扎,而李白的诗则通过自然意象传达情感的孤独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