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1:54
赠樊秀才
作者:范仲淹〔宋代〕
五代云雷屯,九野皆龙战。
闻国如棋枰,皇极何由建。
太祖乘天飞,大发光华旦。
樊公江表来,经纶速如电。
微子入姬周,仓皇救涂炭。
四海乃大同,万里闻薰风。
礼乐与征伐,出自明光宫。
大勋未大赏,积庆宜无穷。
李广不封侯,继世多英雄。
公有承家子,所至神明理。
复有起家孙,一见知千里。
和气十洲春,清流九江水。
非有神笔梦,粲粲文何绮。
天子青春朝,列鼎招英髦。
明年桃李开,禹浪如霞高。
之子可变化,咫尺登金鳌。
始知祖德长,光辉传佩刀。
这首诗描绘了五代时期的混乱与战乱,国家如同棋盘般难以建国,太祖飞天而起,光辉灿烂。樊公从江边而来,才智如电,帮助国家。微子在姬周时期为百姓解忧,四海终于能够大同,清风徐来。国家的礼乐与征伐出自明光宫,而那些大功未被赏识的英雄如李广,后世还有许多英雄。公子承家,智者所到之处,皆能明理。还有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见之下,便能识得千里之才。和气如春,清流如九江水,非神笔所绘,文章才华非常绚丽。年少的天子在朝中,招揽英才。明年桃李盛开,犹如高耸的霞光。那些年轻人有可能发生变化,咫尺之间便能登上金鳌。才明白祖先的德行悠久,光辉照耀着佩刀。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靖庐,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为后世所传颂。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需要团结与振兴之时,范仲淹在诗中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对有才之士的期望。他借樊秀才之名,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赠樊秀才》是一首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深邃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人物结合,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提及五代的混乱局面,设置了全诗的背景,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接着,通过对樊秀才的赞美,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与期待,显示出诗人希望借助英才实现国家富强的理想。
诗中包含丰富的历史典故,如“微子入姬周”,表现了对历史贤人的赞美,强调贤能之士在国家治乱中的重要性。此外,“李广不封侯”则反映了对英雄未被重用的惋惜,流露出对社会公正的期盼。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春天的和气与清流,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后,诗人以“始知祖德长,光辉传佩刀”总结,强调了祖德的延续与影响,表现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体现了对人才的渴望、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理想主义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李广”是什么样的人物?
A. 将领
B. 文人
C. 商人
“和气十洲春”中的“和气”指的是什么?
A. 和谐的气氛
B. 和睦的家庭
C. 和平的战斗
诗中“微子入姬周”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A. 智者救国
B. 战争
C. 富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同样展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憧憬,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抒情与壮志,而范仲淹的《赠樊秀才》则更强调对国家与人才的关注,展现出更为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两首诗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都表达了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