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7:53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得之道听馀,咸谓物吐气。
老奸与宿赃,神夺而心悸。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
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
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
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望来漳民情,愿留泉民意。
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
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
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7:53
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 其二 (作者:包恢)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得之道听馀,咸谓物吐气。
老奸与宿赃,神夺而心悸。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
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
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
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望来漳民情,愿留泉民意。
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
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
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在巡游郡县之间,人们似乎还没有厌弃我。
道路两旁的人们争相观看,疑惑我和谁的形象相似。
听到的消息让我明白,大家都在吐露心声。
老奸巨猾与宿怨,令我心神不宁。
我早已预知难逃之境,因此早早开始逃避。
曾经接受的贿赂,如今都要偿还。
如果不是因为使者的到来,怎么会自知畏惧呢?
我默默审视内心,这些话语未必深刻契合。
一切气氛都不美好,古人所说的其中有味。
如果礼仪道德被摧毁,剩下的多半是鬼魅。
禽兽争相捕食人,几乎填满了乡野与市场。
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比异类还要恶劣。
不洁的食物无法充饥,更何况那些官吏。
用惨酷来解决问题,简直像豺狼虎豹的撕咬。
这岂止是情感问题,悲哀得令人泪流满面。
刑法如果执行到极致,根本上都会警惕如厉刀。
难道还有人能高兴地欢迎使者的到来?
或许有人鞠躬焚香,或许有人远送旗帜。
我希望看到漳民的情感,愿意留住泉民的意愿。
这仍然是硕果,怎能以生食欲望?
惟有那些有罪之人,担忧不能迅速逃离。
难道这还少得了千百人,施行的不过一二而已。
我自叹一杯水,谁来救我这炽热的火焰?
伤心又伤心,整夜无法入眠。
作者介绍:包恢,字希声,号景阳,宋代诗人,擅长诗文,风格独特,常以时事为题材,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之时,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官府腐败及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怀。
这首诗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对人性弱点的揭露。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表达了对人们冷漠态度的失望,以及对腐败官员的愤怒。诗中频繁出现的“食”、“刑法”、“民情”等意象,暗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苦难,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哀。
全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官民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尤其在“禽兽争食人”与“惨酷以济之”的对比中,突显出社会的黑暗面,令人震惊。同时,作者用“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收尾,情感真挚,传达出无奈与绝望,让人深思。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真挚而深厚,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饱含对未来的忧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愤怒,对民众困苦的同情,呼吁社会的公正与良知。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夹道争向观”意味着什么?
A. 人们对诗人的热情
B. 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C. 人们的冷漠
“禽兽争食人”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动物的同情
B. 对官员贪婪的愤怒
C. 对人性的失望
诗的结尾“伤心复伤心”表现了什么?
A. 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B. 诗人对现状的绝望
C. 诗人对爱情的感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