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2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29:42
寄题清溪寺?在峡州,鬼谷子之故居
口舌安足恃,韩非死说难。
自知不可用,鬼谷乃真奸。
遗书今未亡,小数不足观。
秦仪固新学,见利不知患。
嗟时无桓文,使彼二子颠。
死败无足怪,夫子固使然。
君看巧更穷,不若愚自安。
遗宫若有神,颔首然吾言。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对古代智者的思考。口舌之辩虽然重要,但如韩非所言,最终难以施展其才华。鬼谷子虽然聪明,但也被视为奸诈之人。如今他的遗书仍在,但少有人关注。秦国的法律固然是新的学问,但如果只看眼前利益而不知潜在的危险,终将导致失误。可惜现在没有桓公和文公这样的人才,导致了那些有才之士的失落。死去的败者没有什么可怪的,这是命中注定。你看那些巧妙的手段反而更加贫穷,不如安于愚笨的生活。如果遗宫有神明,必会点头赞同我的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其诗词、散文和书法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北宋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借古讽今,通过鬼谷子的智慧和韩非的悲剧,反思当时的政治环境,表达了对有才之士失落命运的惋惜和对明主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深刻反思和无奈。开篇以“口舌安足恃”点明了言辞的局限性,强调了实际能力的重要性。接着提到韩非的遭遇,暗示那些有才华的人往往难以施展才华,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诗人以鬼谷子为例,揭示了智慧与奸诈的微妙关系,表明他对权谋的警惕。
在讽刺现有的法律制度时,苏轼指出,秦国的法律固然新颖,但只看眼前利益而忽略潜在的危机,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种对历史的借鉴与对现实的批判,使得全诗充满了深意。后半部分中,诗人强调在缺乏明主的情况下,才华横溢之士的命运堪忧,表达了对平庸生活的无奈和对智慧的渴求。
整首诗结构紧凑,运用对比和反讽,展示了苏轼对人性、智慧与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这种对历史的思考不仅使诗歌具有了哲理性,也使读者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其深远的意义。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智慧与权力关系的反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批判和对有才之士命运的惋惜,同时也强调安于平庸生活的智慧。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韩非的身份是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鬼谷”代表了____和____的关系。
判断题:诗中强调聪明的人总是能获得成功。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