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1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13:08
冬夜嫌长只望春,
春宵又永更何言。
睫梢强合终无睡,
脚底相摩也不温。
竟夕松风听到晓,
忽明灯火看来昏。
拥紬却起蒙头坐,
顾影真成一病猿。
在漫长的冬夜里,我只盼望春天的到来,然而春天的夜晚又是如此漫长,我又能说什么呢?睫毛上强行合上眼睛,终究还是无法入睡,脚底相互摩擦也感到冰冷。整夜听着松风,等待天亮,忽然间看到灯光,竟觉得昏暗无比。裹着绢袍,坐起身来,抬头一看,自己的影子真像一只病恹恹的猿猴。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宋代著名的诗人,属于南宋诗派,生于公元1127年,卒于1206年。他以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表现人情世故而著称,常用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他的诗歌作品广泛,风格多样,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思考。
《十二月二十七日立春夜不寐》写作于立春时节,正值冬末春初之际,诗人因寒冷的冬夜无法入睡,内心充满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漫长夜晚的无奈。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生活中孤独时刻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春季来临前的一个冬夜,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寒冷夜晚的无奈。开篇以“冬夜嫌长只望春”道出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期待,紧接着“春宵又永更何言”则反映了春夜虽美,却又显得漫长无趣,形成了一种时间上的对比与矛盾。
“睫梢强合终无睡”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失眠状态,表现出他在寒冷的夜里难以入眠的苦恼。脚底的摩擦却无法驱散寒意,体现了内心的无助与孤独。接下来的“竟夕松风听到晓”,描绘了漫长的等待,似乎伴随着松风的声音,时间显得更加沉重。“忽明灯火看来昏”则是对希望的暗示,然而灯光的微弱让诗人感到更加失落与迷茫。
最后两句“拥紬却起蒙头坐,顾影真成一病猿”极具画面感,诗人裹着绢袍起身,透过影子看见自己的孤独与脆弱,生动地传达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春天的期盼。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漫长冬夜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在寒冷与无奈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情感深深扎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
诗人对哪个季节充满期待?
诗中表现诗人失眠的句子是?
诗中提到的“灯火”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