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6:1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6:17:56
又题寺後竹亭
作者:杨万里 〔宋代〕
行尽空房忽尽栏,
竹光和月入亭寒。
壁间题字知谁句,
醉把残灯子细看。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竹亭中,行走到空房子,看到栏杆消失的情景。竹子的影子和月光交融,使得亭子显得格外寒冷。墙壁上有字迹,不知道是谁写的,作者醉眼朦胧地把残灯下的字句仔细瞧了个清楚。
这首诗中提到的“竹光”和“月”可以引申为自然的和谐美,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尤其是“醉把残灯”,体现了作者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因酒而生的情感和思绪。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年-1250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晚年时光,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起伏,对自然的感悟愈加深刻。在寺庙的竹亭中,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孤独和宁静的思考。
《又题寺后竹亭》展现了杨万里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竹亭中,感受月光与竹影交织的寒冷氛围。诗歌的开头“行尽空房忽尽栏”,描绘了一个荒凉的环境,空房与栏杆的消失,暗示了孤独与遗忘。接着“竹光和月入亭寒”,细腻地刻画了环境的清幽与寒冷,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冷孤寂的美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无意间发现墙壁上的字迹,心中生出一丝好奇与感叹, “壁间题字知谁句”表达了他对这些字句的思索与探寻。而“醉把残灯子细看”则传达了诗人因醉酒而生的迷惘与思绪,灯光微弱,字句模糊,却又充满了深意。这种醉态与诗意的结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情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幽静的夜晚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孤独的思考,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过往的追忆,使其成为一首富有哲理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深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又题寺後竹亭》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杨万里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竹光和月”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A. 热闹
B. 寒冷与孤独
C. 喜悦
D. 忧伤
“醉把残灯子细看”中的“残灯”意指什么?
A. 明亮的灯光
B. 微弱的灯光
C. 不存在的灯
D. 壊掉的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又题寺後竹亭》与王维的《鸟鸣涧》都有着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但《鸟鸣涧》更侧重于描绘鸟鸣声带来的清新之感,而《又题寺後竹亭》则展现了孤独与寒冷的氛围,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差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