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2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4:32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作者:张九龄 〔唐代〕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
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
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
这首诗表达了对尚书燕国公赴朔方出征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宗臣们为国征战,虽然庙堂之上已经决定休兵,但天意已经安排了三台的座位,出征的士人将要跨越万里之遥。朔方南部的战争已暂时平息,河右地区也暂时扬起了旌旗。皇帝的宠爱如同仙界的恩赐,光辉从汉京洒向四方。山川的远大计划,映射出皇帝的深厚情感。为此,奏响薰琴歌唱,依然在宝剑上题写名字。六郡都已伏击,预计五个戎人将会平息。山甫的归来应在即,留侯的功绩终会再次得到承认。歌声响起令人向往,席子虽难行走,但四匹马何时才能进入?我君却依然怀念那履声。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诚,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以辞藻华美、意境深远著称,作品多涉及政治、历史和自然景观。
本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对外征战的时期,诗人借送别燕国公出征之际,寄托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士人的期许。诗中既反映了士人出征的豪情,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是一首兼具抒情和叙事的诗作,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士人豪情的赞颂。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既有对战争的忧虑,也有对士人英勇的赞美。
诗的开篇以“宗臣事有征”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接下来的“庙算在休兵”,则是一种对国家决策的反思,暗示了政治与战争之间的复杂关系。中间的“天与三台座”,通过天意与王权的结合,暗喻着国家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后面的几句则更为诗人情感的升华,描绘了出征士人所承载的期待与重任,特别是“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展现了皇帝的恩宠与士人的责任。最后几句通过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胜利的期望以及对归来的美好祝愿。
整体来看,诗人在送别之际,通过对战争、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线,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对士人的期望,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诗人张九龄生活在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六郡”指的是?
诗中“天与三台座”主要表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