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1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4:39
原文展示: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安静地坐着,心中没有任何情绪,怎能再去弹奏秦筝呢?
细腻的手指传递着新的情感,繁密的琴弦又引发了怨恨的情绪。
悠扬的音调使我思绪欲绝,但我却掩抑着情感,它依然滋生。
难道是琴声能够打动人心?人心本就不平静。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诗歌和政治才能著称,曾任宰相,政治清明,诗歌风格清新高远,常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理想。
创作背景:
《听筝》创作于他身处官场、经历政治纷争的时期,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通过筝声引发的怨情,折射出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听筝》是一首以音乐引发思考的诗。诗人张九龄通过描绘自己听筝的情境,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和情感的压抑。诗的开头,诗人“端居正无绪”,在宁静的环境中,内心却是空虚的。秦筝的弹奏似乎没有带来任何情感上的共鸣,反而让人想起了内心的怨恨和不平。
细腻的“纤指”传递着“新意”,展现出音乐的魅力,而“繁弦起怨情”则暗示着这音乐中隐藏的情感复杂性。随着音乐的悠扬,“思欲绝”的情感涌现,诗人似乎在努力压抑内心的苦闷,却无可避免地被其所困扰。最后一句“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直指内心的不安,不仅是音乐带来的感动,更是内心深处的挣扎。
整首诗在音乐的意象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困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令人深思。张九龄以其清新而深邃的笔法,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音乐对情感的影响,以及人心的复杂与矛盾,表达了对内心苦闷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音乐的美,还有对人心复杂情感的深刻揭示,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纤指传新意”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怨情”指的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人心自不平”指的是什么?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念,但其情感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怀念,而张九龄的《听筝》则更多地关注个人内心的挣扎与不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