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0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07:38
公等真堪起太平,我侬久已厌承明。
扶犂只合勤农务,奋笔犹能作颂声。
你们真是能带来太平,我早已厌倦了承明(指明理的思想)。
耕作的事还是应当勤奋务农,尽管动笔仍能写出颂扬的诗篇。
“承明”可能是指“承明之治”,这是一个历史上强调明理治国的时期。诗中提到的“扶犂”,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的重要性和对平民生活的关注。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舒,号白云,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流畅,擅长写景抒情,尤其以绝句见长。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经历了战乱与动荡,作品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对政治的失望与对农耕的期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刘克庄的《次漕庾两使者绝句韵六首》通过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反思和对农耕生活的推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诗的开头“公等真堪起太平”直接向使者们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希望,预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依赖。而“我侬久已厌承明”则流露出诗人对当时统治者无能的失望,这种情感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强调了务农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务实的态度。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选择将农务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反映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农业的重视。同时,结尾“奋笔犹能作颂声”则展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尽管身处困境,仍希望通过文学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农业和诗歌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测试:
诗中“公等”指的是谁?
“扶犂”在诗中代表什么?
诗人对“承明”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诗更强调个人对现实的反思与农耕的重视,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国之忧患与个人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