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漕庾两使者绝句韵六首》

时间: 2025-04-25 13:07:38

诗句

公等真堪起太平,我侬久已厌承明。

扶犂只合勤农务,奋笔犹能作颂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07:38

原文展示:

公等真堪起太平,我侬久已厌承明。
扶犂只合勤农务,奋笔犹能作颂声。

白话文翻译:

你们真是能带来太平,我早已厌倦了承明(指明理的思想)。
耕作的事还是应当勤奋务农,尽管动笔仍能写出颂扬的诗篇。

注释:

  • 公等:指代他人,可能是指两位使者。
  • 真堪:确实能够。
  • 太平:指的是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 我侬:我这个人。
  • 承明:此处指的是承认明理的思想,可能影射当时的政治或社会理念。
  • 扶犂:指的是耕作。
  • 勤农务: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 奋笔:指的是写作。

典故解析:

“承明”可能是指“承明之治”,这是一个历史上强调明理治国的时期。诗中提到的“扶犂”,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的重要性和对平民生活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舒,号白云,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流畅,擅长写景抒情,尤其以绝句见长。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经历了战乱与动荡,作品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对政治的失望与对农耕的期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次漕庾两使者绝句韵六首》通过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反思和对农耕生活的推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诗的开头“公等真堪起太平”直接向使者们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希望,预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依赖。而“我侬久已厌承明”则流露出诗人对当时统治者无能的失望,这种情感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强调了务农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务实的态度。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选择将农务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反映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农业的重视。同时,结尾“奋笔犹能作颂声”则展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尽管身处困境,仍希望通过文学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公等真堪起太平:你们确实能够让国家恢复太平。
    2. 我侬久已厌承明:我早已厌倦了明理的统治。
    3. 扶犂只合勤农务:耕作应当勤奋务农。
    4. 奋笔犹能作颂声:即使动笔写作,也能传达赞美之声。
  • 修辞手法

    1. 对仗:诗中“扶犂”和“奋笔”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2. 比喻:通过“扶犂”比喻勤劳务农,强调农耕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农业和诗歌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 农务:象征着生计和安宁,强调了农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 诗歌:象征着文化和理想,反映出诗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公等”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两位使者
    • C. 农民
    • D. 统治者
  2. “扶犂”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战争
    • B. 农耕
    • C. 诗歌
    • D. 政治
  3. 诗人对“承明”的态度是?

    • A. 支持
    • B. 失望
    • C. 无所谓
    •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诗更强调个人对现实的反思与农耕的重视,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国之忧患与个人的苦闷。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现代诗词鉴赏类书籍。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致中相拉游武夷有六耳不同谋之语原仲和章意 六言二首 铜爵 宿士特山堂怀似表 送原仲之荆南 次韵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绝 吴公路作功德院记成同居安入山书丹 绝句送巨山二首 谕俗 其四 鹅峰居士以地黄遗病翁因为作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耳刀旁的字 平结尾的成语 因开头的成语 行殆 无所施其技 浑浑噩噩 五劳七伤 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鸷鸟 靑字旁的字 乚字旁的字 人海战术 田字旁的字 青字旁的字 也哉 视草台 知足常足 异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