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赴安南却寄台司》

时间: 2025-05-02 14:21:32

诗句

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

今日海门南面事,莫教还似凤林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1:32

原文展示:

曾驱万马上天山,
风去云回顷刻间。
今日海门南面事,
莫教还似凤林关。

白话文翻译:

曾经骑马穿越天山,
瞬间风去云回。
今天海门南边的事情,
不要让它再像凤林关那样。

注释:

  • 曾驱:曾经驱马。
  • 万马:形容骑马的人很多,或是指马匹的数量众多。
  • 天山:指的是位于中亚的天山山脉,象征遥远和壮丽。
  • 海门:指海口、海边的门口,特指某一地理位置。
  • 凤林关:古代的一道关卡,暗指某种不幸或困境。

典故解析:

凤林关是古代著名的关口,在历史上常与艰难险阻相联系。诗人提到凤林关,意在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往事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骈(约704年-765年),字伯琦,号岐阳,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表达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赴安南(今越南地区)途中,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局势的担忧,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诗人的内心挣扎。

诗歌鉴赏:

《赴安南却寄台司》是一首富有浓厚边塞情怀的诗歌,诗人在诗中回忆起自己曾经骑马穿越天山的经历,展现出对壮丽自然的眷恋。在这幅壮阔的画面下,诗人又提到了“今日海门南面事”,暗示着现实生活中即将面对的挑战和困境。诗的最后一句“莫教还似凤林关”则是对未来的警惕和期许,表达了不希望再经历像凤林关那样的艰难险阻。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意象鲜明,交织着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于国家、故土的深切关怀与思念。高骈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又激昂的氛围。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 曾驱万马上天山:回忆过去的经历,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对自然的向往。
  • 风去云回顷刻间:通过时间的转瞬即逝,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 今日海门南面事:转入现实,表明诗人对即将面临的情况的关注,暗示未来可能的困境。
  • 莫教还似凤林关:警示自己不要再经历过去的不幸,希望未来能够有所不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世间的变化比作风云的变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句式整齐,体现了唐诗的对仗工整之美。
  • 夸张:用“万马”形容曾经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夸张与美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状的关注,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天山:象征着遥远的理想和壮丽的景象。
  • 海门: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 凤林关:暗示过往的艰难和不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天山”象征什么? A. 美好理想
    B. 历史遗迹
    C. 现实困境

  2. “莫教还似凤林关”中的“凤林关”代表什么? A. 安宁的生活
    B. 过去的艰难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高骈与王之涣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思考,但高骈更加强调个人的历史与未来的忧虑,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景色的描绘和豪放的情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风格和主题上的异同,丰富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高骈生平与作品分析》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火墨坡下岭 园丁折花七品各赋一绝单叶御衣黄 秭归郡圃绝句二首 其二 龙津桥 北窗偶书,呈王仲显、南卿二友 蝙蝠 送周子充左史奉祠归庐陵 天平寺 案上梅花 雪后雨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寸字旁的字 安神 癶字旁的字 虫字旁的字 鬯字旁的字 一新耳目 包含冽的词语有哪些 不悱不发 包含失的成语 网卡 生死之交 手字旁的字 蹇直 公车司马门 生开头的成语 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孤剑 至关重要 惺惺相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