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1:32
曾驱万马上天山,
风去云回顷刻间。
今日海门南面事,
莫教还似凤林关。
曾经骑马穿越天山,
瞬间风去云回。
今天海门南边的事情,
不要让它再像凤林关那样。
凤林关是古代著名的关口,在历史上常与艰难险阻相联系。诗人提到凤林关,意在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往事的回忆。
作者介绍:高骈(约704年-765年),字伯琦,号岐阳,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表达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赴安南(今越南地区)途中,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局势的担忧,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诗人的内心挣扎。
《赴安南却寄台司》是一首富有浓厚边塞情怀的诗歌,诗人在诗中回忆起自己曾经骑马穿越天山的经历,展现出对壮丽自然的眷恋。在这幅壮阔的画面下,诗人又提到了“今日海门南面事”,暗示着现实生活中即将面对的挑战和困境。诗的最后一句“莫教还似凤林关”则是对未来的警惕和期许,表达了不希望再经历像凤林关那样的艰难险阻。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意象鲜明,交织着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于国家、故土的深切关怀与思念。高骈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又激昂的氛围。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状的关注,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人提到的“天山”象征什么?
A. 美好理想
B. 历史遗迹
C. 现实困境
“莫教还似凤林关”中的“凤林关”代表什么?
A. 安宁的生活
B. 过去的艰难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骈与王之涣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思考,但高骈更加强调个人的历史与未来的忧虑,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景色的描绘和豪放的情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风格和主题上的异同,丰富了唐诗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