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2:01
叹征人
作者: 高骈〔唐代〕
心坚胆壮箭头亲,
十载沙场受苦辛。
力尽路傍行不得,
广张红旆是何人。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征人心中的坚定与勇敢,然而在经历了十年的战斗与磨难后,身心疲惫,无法再继续前行。路旁的红旗迎风招展,不禁让我思考,这是谁的旗帜呢?
“沙场”即战场,古代士兵常在此处拼搏,指代战争的残酷与艰辛。“红旆”多指军队的旗帜,象征着战斗的号召与情感。
作者介绍:
高骈,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中常表现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士兵的同情。他的诗风豪放,语言铿锵有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述征人经历的苦难,寄托了对士兵的同情与对战争的反思。
《叹征人》是一首展现战争士兵心理状态的诗,诗人用简练的言辞,勾勒出征人十年沙场的艰辛与无奈。首句“心坚胆壮箭头亲”展示了征人的勇敢与坚定,直面死亡与痛苦。接下来的“十载沙场受苦辛”则转向对时间的沉重感叹,十年如一日,士兵在战场上饱受磨难,诗人通过这一句传达了战争对人的摧残。最后两句“力尽路傍行不得,广张红旆是何人”则表现出士兵的疲惫与无助,无法再前行,深刻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身心俱疲的状态,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斗与荣誉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士兵勇敢的赞美,又有对战争残酷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比“红旆”,将士兵的无奈与红旗下的荣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心坚胆壮”与“力尽路傍”,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诗中的意象如“箭头”、“红旆”也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在于反映战争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摧残,同时也引发了对荣誉与牺牲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士兵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批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十载”指的是几年的时间?
“广张红旆是何人”中的“红旆”通常象征什么?
诗中表达了对士兵的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争与士兵的艰辛,但更加强调了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与对离别情感的抒发,而高骈的《叹征人》则更侧重于士兵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