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2:2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2:25:13
浪淘沙 其三
作者: 高濂 〔明代〕
山径绿阴肥。
香冷红稀。
午窗梦醒子规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
柳絮沾泥。
把钓坐临溪。
乐矣忘饥。
得鱼沽酒自相宜。
眼底风波看已破,
何是何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美景:山间的小路绿意盎然,花香清冷,鲜花稀少。午后在窗下梦醒时,听见杜鹃的啼鸣,感叹流水与落花,春天已经过去,柳絮沾染了泥土。我坐在溪边垂钓,乐在其中,忘却了饥饿。钓到鱼,买酒畅饮,恰到好处。眼前的风波已经平息,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作者介绍:
高濂(约1551—1623),字子华,号澹然,明代著名诗人、作家,擅长词曲和诗作。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矛盾使得诗人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宁静。高濂通过描写春日的景色与个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这首《浪淘沙 其三》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满足。开篇“山径绿阴肥”,即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山间图景,营造出一种安逸的氛围。在“香冷红稀”句中,诗人以花香的清冷和花色的稀少,引发了对春天逝去的感慨。接下来的“午窗梦醒子规啼”,则进一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午后的宁静与自然的呼应,杜鹃的啼鸣成为春天的哀愁象征。
“流水落花春去也,柳絮沾泥”这一句,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春天已去,诗人用柳絮沾泥的意象,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接下来的“把钓坐临溪”,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享受,钓鱼的行为不仅是对生活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欣赏,又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眼底风波看已破,何是何非”的结尾,诗人以淡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纷争,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常与对真理的追寻。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与抒情性,展现了高濂出色的艺术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淡然,表达了在纷扰的生活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了哪种自然景象?
A. 雪山
B. 绿阴小径
C. 沙漠
“乐矣忘饥”中的“乐”指的是什么?
A. 饥饿
B. 钓鱼的乐趣
C. 自然的美
诗的最后一句“何是何非”表达了什么?
A. 对世事的反思
B. 对春天的怀念
C. 对钓鱼的感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