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秋晚杂兴》

时间: 2025-07-27 11:53:14

诗句

烟波万顷镜湖秋,清啸虽闻不可求。

自是世间知者少,山林何代乏巢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1:53:14

原文展示:

烟波万顷镜湖秋,清啸虽闻不可求。自是世间知者少,山林何代乏巢由?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湖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烟雾弥漫,波光粼粼。即使听到清啸声,但也无法追求得到。世间知音之人本就稀少,山林中又有多少代人缺乏栖息之处呢?

注释:

  • 烟波:烟雾和波浪,形容湖面朦胧的景象。
  • 万顷:形容湖面非常广阔,面积达到万顷。
  • 清啸:清晰的呼啸声,多指高亢激昂的音乐或自然之声。
  • 知者:知音、理解的人。
  • 巢由:鸟类的巢穴,象征家园或栖息之地。

典故解析:

本诗中“知者少”体现了诗人对世间知音稀缺的感慨,古往今来,知音难觅的思想在文学中经常出现。诗中提到的“山林”,暗示自然的宁静与人类社会的复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学成就卓著,尤其以诗歌闻名。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仍,诗人以诗抒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无奈。

诗歌鉴赏:

《秋晚杂兴》以其清新自然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相结合,展现了陆游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篇描绘了秋天湖面的美景,烟波浩渺,给人以宁静的感觉。然而,随之而来的“清啸虽闻不可求”则揭示了诗人心中的失落与无奈,尽管美好之声在耳边响起,却是无法真正拥有的。接下来的两句更为诗歌增添了哲理的深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知音少,栖息地匮乏,似乎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归属感的渴求。整首诗在自然和人文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表现出深刻的思索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烟波万顷镜湖秋:描绘秋天湖面宁静而广阔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 清啸虽闻不可求:即使能听到美妙的声音,却无法得到它,表达了一种遗憾和无奈。
    • 自是世间知者少:世间能够理解和共鸣的人非常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山林何代乏巢由:山林中又有多少代人缺乏栖息之处,象征着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突出其平静之美。
    • 对仗:前后两句在结构上有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山林、巢由象征着归宿和安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烟波:象征自然的神秘与广阔,带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 镜湖:象征宁静与和谐,反映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清啸:象征高洁的情操与艺术追求,反映诗人内心的渴望。
  • 山林:象征生存环境与归属,反映人类对栖息地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烟波万顷”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 A. 秋天的山
    • B. 湖面
    • C. 森林
  2. “自是世间知者少”中的“知者”指的是?

    • A. 崇高理想
    • B. 理解的人
    • C. 自然景观
  3. 诗中提到的“巢由”象征什么?

    • A. 知音
    • B. 栖息之地
    • C.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陆游的《秋晚杂兴》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在不同的自然背景下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社会的思考,但陆游更多的是对个人孤独的思考,而杜甫则是在国家动荡中对时局的忧虑。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与艺术》

相关查询

暮春宜阳郡斋愁坐,忽枉刘七侍御新诗,因以酬答 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 与从弟正字、从兄兵曹宴集林园 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 远寺钟 春日忆家(一作春日归山) 送陆澧还吴中(一作刘长卿诗) 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 送皇甫冉往安宜 送郑正则汉阳迎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母字旁的字 迎刃而判 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三家村 嬗替 食荼卧棘 山光水色 爱财舍命 雨字头的字 贴助 峭拔 矢力同心 而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虫字旁的字 瘴乡恶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