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2:05
人言融公懒,床上揖宾客。
我来两忘揖,团团一庵白。
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
竹风亦喜我,萧瑟至日夕。
出家丈夫事,轩裳本儿剧。
愿香惊余烟,世故感陈迹。
固应师未钝,使我不安席。
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
有人说融公懒惰,连床上都不愿下去招待客人。我来这里却完全忘记了礼节,满心只想着这一庵的洁白。闲聊着邓州的禅理,分享着天宁的麦子。竹林中的风也喜欢我,萧瑟的声响伴随着日落。出家人本应忙于修行,而我却在这里懈怠,愿香火的烟气能惊醒我,世间的繁琐让我感到无奈。想必我的老师并没有失去智慧,这让我在这里坐立不安。此时只求一滴水,来洗涤我三生的石头。
陈与义(约1090-1130年),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文,曾为官,后隐居于山林。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为特点,关注人性和自然。
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寻求心灵的寄托。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出一种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印老索印庵诗》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展现了他对修行的思考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开头几句描绘了人们对融公的评价,反映了对懒惰的批判,但诗人却选择了忘却礼节,进入了自我沉思的状态,这一转折展示了他对礼节的超越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接下来的“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轻松交流,暗示着在修行的同时也能享受生活。竹林中的风和日夕的萧瑟构成了自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香火与世故的感慨,渴望一滴水来洗涤内心的杂念,体现了深刻的内心挣扎与对清净的追求。整首诗在流畅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禅的理解。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世俗繁杂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认同,渴望超脱尘世纷扰,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融公”指的是谁?
填空题:诗中“愿香惊余烟,世故感____”。
判断题:诗人对世俗生活持肯定态度。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