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4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6:41
《声声慢》 张炎 〔宋代〕
秋高,光景奇绝,与姜白石垂虹夜游,同一清致也。晴光转树,晓气分岚,何人野渡横舟。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匆匆载花载酒,便无情也自风流。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散发吟商,此兴万里悠悠。清狂未应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鸥。须待月,许多清都付与秋。
秋天的天空高远,景色奇绝。我与姜白石(姜夔)在垂虹的夜晚游玩,享受着同样的清雅。阳光透过树木,晨雾在山间弥漫,谁在野渡旁划船呢?断了的柳树和枯蝉,凉意正满溢于西州。匆忙间我载着花和酒,便无情也还自显得风流。美好的白天短暂,怎能忍受漫长的夜晚,我点燃蜡烛来游玩。谁能识得山中的朝夕?向白云微笑,今古都无忧。散发着长吟,兴致万里悠然。清狂的情绪未必像我,倚高处隔水呼唤鸥鸟。只待月亮升起,诸多清丽都交给秋天。
张炎(约1150-1230),字惟清,号潜云,晚号白石。南宋著名词人,与姜夔、李清照等人齐名。他的词清丽脱俗,情感细腻,风格独特。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艰辛的年代。诗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理想。
《声声慢》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词作,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写到的“秋高,光景奇绝”,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秋日氛围。接着,作者与姜白石的夜游描绘出了一幅悠然自得的场景,二人共赏夜景,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诗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运用了“晴光转树,晓气分岚”等生动形象的比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展现了一种“无情也自风流”的洒脱,尽管世事匆忙,他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的最后两句“须待月,许多清都付与秋”,则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感基调。
《声声慢》的作者是?
A. 李清照
B. 张炎
C. 姜夔
D. 杜甫
诗中提到的“谁识山中朝暮”意指什么?
A. 谁能了解山中的景色
B. 谁能理解时间的流逝
C. 谁能体会诗人的内心
D. 谁能知道白云的来去
诗中的“须待月,许多清都付与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世事的无奈
D. 对爱情的渴望
对比张炎的《声声慢》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但风格上有所不同,张炎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苏轼则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