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白菊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1 13:47:27

诗句

霜后黄花顿不中,独馀白菊斗霜浓。

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7:27

原文展示

霜后黄花顿不中,
独馀白菊斗霜浓。
与霜更斗晴天日,
斗得霜融菊不融。

白话文翻译

霜降之后,黄色的花朵便凋谢了,
唯有这白菊在霜中依然傲然挺立。
它与霜斗争,迎接晴朗的日子,
即使霜融化了,白菊却依旧不屈不挠。

注释

  • 霜后:指霜降之后的季节。
  • 黄花:指黄色的花朵,可能是指秋菊等。
  • 斗霜浓:与霜抗争,抵御霜寒。
  • 晴天日:阳光明媚的日子。
  • 融菊不融:霜融化了,白菊却不受影响,表现出其坚韧。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白菊”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尤其在秋冬时节,更显其不屈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庐山人,宋代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无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冬季节,正值菊花盛开的时节。诗中通过对比白菊与其他花朵的表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赞美。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白菊二首 其二》通过对比,表现出白菊的独特韧性。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霜降之后,其他花朵因为寒冷而凋零,令人感到一种凋敝的秋冬氛围。而白菊的“斗霜浓”则突出了其生机勃勃的形象,它在严寒中仍然屹立不倒,象征着不屈的精神。诗的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尽管霜融化了,白菊却依然坚韧不拔。这不仅仅是对植物的观察,更是对人生态度的隐喻,鼓励人们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保持一份顽强和执着。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坚韧精神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后黄花顿不中:霜降后,黄色花朵开始凋谢,象征生命的脆弱。
  2. 独馀白菊斗霜浓:唯独白菊在霜中傲然挺立,表现出白菊的坚韧。
  3. 与霜更斗晴天日:白菊在阳光下依然与霜作斗争,表现出它的朝气。
  4. 斗得霜融菊不融:即使霜融化,白菊依旧不受影响,展现其不屈精神。

修辞手法

  • 对比:白菊与其他花朵的对比,突出其坚韧。
  • 拟人:将白菊赋予了斗争的特性,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 意象:白菊作为坚韧生命的象征,传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借助白菊的形象,传达出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勇敢面对困境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菊: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不屈的精神。
  • :象征困难和挑战。
  • 晴天:象征希望和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花”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青春的活力
    c) 温暖的情感

  2. 白菊在诗中表现出怎样的特质? a) 脆弱
    b) 坚韧
    c) 美丽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描述自然
    b) 表达坚韧精神
    c) 赞美爱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彰显自然与人生态度的诗作。
  • 杜甫的《春望》: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陶渊明
    • 杨万里更关注自然与生命的坚韧,陶渊明则更注重田园生活的闲适。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对生命的不同解读,杨万里的白菊坚韧不拔,陶渊明的桃花源则体现出一种宁静和美好。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夜还驿舍 寓叹 连日风雨寒甚夜忽大风明旦遂晴 谢张时可通判赠诗编 春晚小饮 冬日 过东滩入马肝峡 秋思 虚堂 春夕睡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谷字旁的字 小字头的字 艸字旁的字 明珠弹雀 顶盔掼甲 口字旁的字 黯黑 美人迟暮 白衣卿相 衣字旁的字 当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根株结盘 挹掬 包含轻的词语有哪些 田夫野叟 非关 和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