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太息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7 05:04:31

诗句

书生忠义与谁论,骨朽犹应此念存。

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04:31

原文展示:

书生忠义与谁论,骨朽犹应此念存。
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忠义的思考与感慨,书生的忠诚与正义究竟能与谁来讨论呢?即使身体已然衰朽,心中依然铭记这种情怀。就像砥柱撑起河流,仙掌托起日月,作者在临终之前,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祖国的中原地区。

注释:

  • 书生:指读书人,强调其理想与追求。
  • 忠义:忠诚和正义,常用于形容士人的品德。
  • 骨朽:身体的衰弱、腐朽,暗示生命的短暂。
  • 砥柱:指支撑、维持的力量,古代传说中指“砥柱中流”。
  • 仙掌:借指神仙的手,寓意神奇的力量。
  • 中原:指中国的中部地区,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统一。

典故解析:

  • 砥柱中流:出自《庄子》,原指支撑大海的力量,后引申为支撑国家、民族的力量。
  • 仙掌:常用于道教文化中,象征着神仙的超凡脱俗与无所不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自强,作品以抒情见长,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金朝与南宋对立的历史背景下,陆游深感家国之殇,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痛苦和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陆游对忠义的深刻思考。诗人以“书生忠义与谁论”开篇,直接抒发了对忠义的孤独感,书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骨朽犹应此念存”中,体现出即使年华已逝,理想与信念依然牢牢把握,显示了陆游不屈的精神。接下来的“砥柱河流仙掌日”,不仅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展现出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也暗示着他对历史的敬畏与无奈。最后一句“死前恨不见中原”则将全诗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祖国分裂的深切忧虑与遗憾,情感真挚而沉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书生忠义与谁论:表达对忠义的孤独感,似乎没有人可以共鸣。
    • 骨朽犹应此念存:尽管身体衰朽,内心的忠义与理想依旧存在。
    • 砥柱河流仙掌日:比喻忠诚与正义如同支柱般支撑起世界与光明。
    • 死前恨不见中原:感叹临终前无法看到祖国的统一,充满遗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忠义比作砥柱,强调其坚定不移。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义的坚定追求,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个爱国者的情怀和精神。

意象分析:

  • 书生:象征读书人理想与追求,内心的忠诚。
  • 骨朽:代表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 砥柱:象征支撑与坚韧,表现出作者对国家的期盼。
  • 中原:代表祖国的繁荣与统一,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书生忠义与谁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孤独
    B. 喜悦
    C. 无奈
    D. 愤怒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骨朽犹应此念存”强调了____的坚定。

  3. 判断题:陆游在这首诗中表现出对祖国未来的乐观态度。(对/错)

答案:

  1. A. 孤独
  2. 忠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爱国情怀。
  • 杜甫《春望》:通过个人情感反映国家的动荡与沧桑。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辛弃疾: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但陆游更加沉郁,而辛弃疾则更显豪情。

参考资料:

  1. 《陆游诗集》
  2. 《宋代诗词研究》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喜迁莺 喜迁莺 喜迁莺令 花朝 喜迁莺 送朱思斋词并序代作 喜迁莺·万缘多暇 喜迁莺·莫寻玄妙 喜迁莺·厌离尘垢 喜迁莺·死生不怕 喜迁莺·死生都怕 喜迁莺 送侯倅擢太仆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吝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国脉 平心易气 全人 龙字旁的字 酷令 缶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亅字旁的字 非同小可 他山攻错 牙字旁的字 鬼责 防结尾的成语 妻结尾的成语 包含速的成语 了无遽容 摧枯拉朽 打下马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