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2:21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十三岁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在春天的初始,正如那嫩芽般清新。春风拂过扬州的十里道路,然而即使卷起了珠帘,也不如面对她的美丽。诗人感慨多情的人似乎总是无情,只有在酒樽前,笑容也显得无比勉强。蜡烛似乎也懂得离别的伤感,默默为人泪流到天明。
“豆蔻年华”常用来形容女子的青春年纪,源于古代对豆蔻的喜爱和它的象征意义。这里也映射出诗人对少女青春的珍惜与感叹。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以其清新俊逸、情感细腻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人生感慨,情感细腻,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杜牧游历期间,常常与友人相聚,离别时的情感交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流露出对青春、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离别的惆怅。
《赠别二首》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对青春的珍惜。开头两句以少女的婀娜身姿和青春的豆蔻年华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种轻快而又美好的气氛,仿佛让读者看到了那位正在盛春中舞动的少女。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离别的无奈,春风与珠帘的对比,表现出纵使外在环境美好,内心的惆怅却让这一切显得微不足道。诗中“多情却似总无情”的矛盾感,深刻揭示了情感与现实的冲突,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最后一句提到蜡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悲哀,诗人在离别之际,用酒与蜡烛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情感深邃,情景交融,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如“蜡烛有心”使得静物有了情感,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青春、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即将离开的人的深刻思念,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测试:
诗中“娉娉袅袅”形容的是谁的样子?
“多情却似总无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