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诚上人游方既归林下焚香诵经以严报地相见欣然留不欲去遂赋小诗》

时间: 2025-05-07 09:02:54

诗句

委曲披高下,虚明得静深。

佛香平日愿,经卷本来心。

地据三车上,尘无一点侵。

出山应有恨,何处似如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2:54

诚上人游方既归林下焚香诵经以严报地相见欣然留不欲去遂赋小诗

作者: 李之仪 〔宋代〕

原文展示:

委曲披高下,虚明得静深。
佛香平日愿,经卷本来心。
地据三车上,尘无一点侵。
出山应有恨,何处似如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虔诚地在山林中焚香诵经的场景。他的身心在高低起伏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宁静,佛香的气味承载着他平日的愿望,而经卷则是他心灵的真实写照。此时,他的心境如同三车重物稳稳地放在地上,没有一丝尘埃的侵扰。虽然他出山后可能会有遗憾,但在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满足与宁静。

注释:

  • 委曲:指曲折、蜿蜒的样子,这里形容山水的形态。
  • 虚明:指空灵而明亮的境界,强调内心的宁静。
  • 经卷:佛教经典,这里指代修行的内容。
  • 地据:稳固地坐落于地面,形容心境的安稳。
  • 三车:比喻重物,这里暗示心灵的承载力。
  • 出山应有恨:出山后可能会有对山林生活的留恋和不舍。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之仪,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作品多表现对佛教的信仰和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李之仪在山林中游方,焚香诵经,表达他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凝练,内容上却蕴含深厚的哲理。诗人通过描述静谧的山林生活,表达了他对内心平和的追求。诗的前两句通过“委曲披高下”与“虚明得静深”展现出山水的变化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珍惜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漠,展现出一种出世的情怀。在整体上,诗歌通过清新自然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委曲披高下”:描绘自然景观的曲折与变化,象征人生的起伏。
    • “虚明得静深”: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清晰,强调修行的心境。
    • “佛香平日愿”:佛香代表着愿望的寄托,表明诗人对佛教的信仰。
    • “经卷本来心”:经卷象征着真诚的修行,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地据三车上”:以稳固的地面比喻心灵的安定。
    • “尘无一点侵”:心境清净,没有外界的干扰。
    • “出山应有恨”:出山后对过往的留恋与不舍。
    • “何处似如今”:对当前宁静生活的珍惜与感慨。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意境,例如“委曲披高下”与“虚明得静深”形成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佛教修行的执着,传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山水:象征自然的变幻和人生的起伏。
    • 佛香:代表信仰与愿望的寄托。
    • 经卷:象征修行的真理与内心的真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佛香”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信仰与愿望
      • C. 权力
    2. 诗人对于山林生活的态度是?
      • A. 否定
      • B. 珍惜
      • C. 漠然
    3. “出山应有恨”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 A. 生活的失落
      • B. 对山林生活的留恋
      • C.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王维与李之仪的诗歌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之仪则更侧重于佛教修行的内心探索。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春雨中偶成四首 龟山祭淮词二首·送神 鹿邑道中 种薤 偶题 离京后作七首 十一月七日五首 感春十三首 春雨 二月二十一日东园桃李未开有感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绛缕 己字旁的字 饮河鼹鼠 文章憎命 麥字旁的字 向隅独泣 包含僧的成语 裘马清狂 车字旁的字 悼亡 鹩哥 支字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可同患,难处安 包含的的词语有哪些 道结尾的成语 驱捉 报仇雪耻 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