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0:56
荻篱萧洒织来新,
茅屋横斜画不真。
乾地种禾那用水,
湿芦经火自成薪。
岛居莫笑三百里,
菜把活它千万人。
白浪打天风动地,
何曾惊著一微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新修的荻篱,茅屋斜斜地建造,似乎并不真实。干燥的土地上种稻子根本不需要水,而湿润的芦苇经过火焰后可以变成柴薪。生活在这座小岛上的人,不要小看这三百里之外的地方,菜地养活了成千上万的人。白浪拍打着天空,风动着大地,这一切又何曾惊动过一丝微尘呢?
“白浪打天”可以理解为海洋的壮丽景象,古往今来,海洋常常被用来象征广阔与力量。诗中提到的“千万人”则反映了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展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宗子,晚号诚斋,南宋江西庐山人。他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民生疾苦。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常常在水边小岛上隐居,观察自然与人生活的关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通过描绘荻篱和茅屋的朴素场景,展现了小岛居民的宁静生活。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尤其是“湿芦经火自成薪”的描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的自我循环和再生。
后半部分则转向更广阔的人生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诗中“白浪打天风动地”的场景描绘出自然的磅礴气势,同时又以“何曾惊著一微尘”来强调自然的浩大与人类的渺小,传递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宇宙的宏伟面前,人类的烦恼和挣扎显得微不足道。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微小的反思,以及对生活宁静的向往。通过对小岛生活的描绘,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荻篱萧洒织来新”中的“新”是指什么?
A. 新鲜的感觉
B. 新编织的物品
C. 新的季节
答案: B
诗中“湿芦经火自成薪”表达了什么含义?
A. 自然资源的利用
B. 湿芦的美丽
C. 火的危险
答案: A
“白浪打天风动地”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风静浪平
B. 自然的力量
C. 人的活动
答案: B